本文关于投资高增长和稳增长,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1-04-20日讯:
1.怎样理解“当投资率的增长超过积累率的限度时,就会导致投资品供应
如果以一定时期(如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活动总量的综合指标,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那么,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就是这一时期所有部门的劳动就业量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乘积,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就等于劳动就业量增长率加上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劳动就业量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对产品需求量的增长。从长期看,如果原有生产设备能力已经充分利用或需要更新,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增长必须增加投资,才能增加就业量。增加投资能带动多大的就业量增长,则取决于这一时期的技术条件所形成的资本―劳动比率,即劳动就业量的增长等于投资总额除以资本一劳动比率。
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称为投资率,因此,投资额等于投资率乘以国内生产总值。由于劳动就业量增长率等于劳动就业增长量除以劳动就业总量,因而可知劳动就业增长量等于投资额除以资本一劳动比率。一定时期的劳动就业量增长率取决于三个因素:投资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一劳动比率。其中,投资率越高,劳动就业量增长率就越高。但是,同样的投资能吸收多少劳动力,则取决于资本―劳动比率:资本―劳动比率高则吸收的劳动量就少;反之,则吸收的劳动量就多。
在一定时期内投资额总是有限的,因而就业量的增长也是有限度的。在无外资流入和 国内其他资金来源的条件下,投资只能来自国内积累,即国内生产总值形成中不同层次的收入中未用于现实消费的部分。一般情况下,投资率不能超过积累率,如果投资率超过积累率,在现有生产设备已经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必将造成需求膨胀,影响经济的稳定。反之,若投资率小于积累率,经济将会趋于萎缩。从长期看,只有在投资率等于积累率的条件下,由投资引起的劳动就业量增长率才是稳定的。
2.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具备了哪些稳增长条件
“趋稳”有多稳?分析当前形势,影响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增多,预计全年任务能够较好完成;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也不少,各种挑战不能低估。
稳增长目标可实现
对外贸易占比六成以上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被认为是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晴雨表”。8月份以来,这个市场一度低迷的出口额转为“井喷”态势,并已超过前7个月的总和。
与此相呼应的是,整个中国外贸出口从9月份开始全面复苏。而外需不振恰恰是今年以来曾经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不止是外贸,8月份之前一直在往下走的工业、投资、消费等月度数据增幅都开始向上了。”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纵观中国前三季度经济走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呈逐季回落态势,但审视当前整个宏观经济指标体系,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出口、投资、消费三大需求均出现筑底回升迹象。庄健认为,企稳已没有问题,再往下掉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宏观经济的重要先行指标,预示着经济的未来走势。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PMI已连续三个月走高。路透社第一时间就此分析指出,这一重要数据证实了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复苏趋势。
“中央年初确定的稳增长目标可以实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预测,中国全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在7.5%到8%之间稳住。
稳中仍有不确定性
近期,中国沪深两市继续回调,盘中股指均创年内新低,沪指以1980点的水平结束了11月的行情,与宏观经济的企稳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股市未必能真实反映中国经济状况,但股指低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对宏观经济回稳趋势的谨慎态度。
宏观回暖,但微观依然偏冷。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仍然面临成本高、融资难等困难,盈利水平不高。
外需复苏,但还有不确定性。世界经济还没有出现根本好转,欧债危机以及疲软的美国经济仍将削弱中国的外部需求。
内需稳定,但缺乏新增长点。曾经发挥较强带动作用的汽车、房地产两大消费热点目前均遇到了各自的问题,回到投资拉动的老路又将形成新的风险。
“现在经济筑底企稳,但还有不确定性,需要政策密切关注。”张立群说。
从长远看,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日益凸显,旧的增长模式已碰到“天花板”。经济能够趋稳,但回到两位数已很困难。
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同时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各种挑战不能低估。
稳中求进仍是主基调
当前经济好转之时,也正是稳增长的关键时刻。下一步宏观政策走向,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加强政策协调配合。
“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稳增长成效密切相关。今年走势表明,宏观调控的力度是比较恰当的,既不大力度扩张,也不持续收缩。”张立群认为,未来应保持现有的态势继续稳定下去,不需要追求更高的增速。
今年以来,央行两次下调准备金率,但自6月份以来停止了下调操作,连续实施的降息操作也进入“引而不发”状态,备受市场关注。而伴随着财政数据的回暖,结构性减税步伐加快,也引起各方对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期待。
美国摩根大通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日前分析指出,明年中国宏观调控的主基调仍将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既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又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专家普遍认为,稳中求进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工作的主基调。
“从长远着眼,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化改革上。”张立群认为,明年还是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
3.经常看到防止投资过快增长,为什么呢,求明了的解答
投资过快,又叫投资过热.是指当时的生产固定投资和金融投资过多的超过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消费能力的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简单的理解成这样:投资过快的增长,用来投资的钱也就多了,就是表明有钱了,钱多了,投资多了,消费的就自然多了,这样货币的流通速度就加快了,这样大家手里的钱就多了,相对的钱就不哪么值钱了,货物就值钱了,货就卖得要贵一些,就是物价上涨了,这样的话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过快的投资增长就会导致热钱流通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这就意味着人们的钱就不够消费了.工人就要求加工资,农人就要把货物卖得更高,这就意味着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要增加,而厂家又要把成本转嫁出去,厂家所卖出去的生产产品或服务或原材料就要卖得贵一些了.所以农人和其它的厂家或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生产成本也要增加,这样,农人要把农作物价格要卖得更多高才能保证有饭吃.这样就会引起社会其它商品的加价.加价之后,大家的消费能力又变得更加不足,于是又要求加工资或涨价,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对正常的经济发展构成危害.
与之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投资行为是促进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的正确政策和方针.但是过快的投资往往是经济危机的前期征兆.也就是说经济至少要下滑了.
所以,我们国家要防止投资过快的增长.让我国经济正常健康稳定的发展.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