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信贷风险控制方案?,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1-05-17日讯:
[案例分析]银行异地融资引发信贷风险案例分析 2007-11-30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与企业间的异地融资活动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是金融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调剂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趋利的天然本性,异地银行的进入对本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功不可没。但异地融资发展过快、规模大、信用集中,快速发展背后已有所显现的信贷风险隐患。
【案例详解】银行异地融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案例一:应城某公司在当地银行贷款7.7亿元,其中在工行应城支行贷款4.15亿元,在当地建行贷款3.55亿元,当地银行认为该企业已达到最大承贷能力,但该企业凭借其公司特殊身份且前几年效益较好的有利条件,在交通银行武汉分行等银行贷款5.68亿元,致使该企业贷款总额达到13.38亿元,占其固定资产16.03亿元的83.47%,远远超过一般企业70%的控制比例。
案例二:某银行安陆市支行向武汉同济药业公司发放1年期抵押贷款100万元,另一银行分别向武汉华利房地产公司、海南三亚供销公司发放1年期抵押贷款1087万元和887万元,三笔贷款均为抵押,应该说安全系数较高,但都因贷后信息监测不到位,信息反馈不及时,贷后跟踪管理没跟上,对异地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掌握不及时,导致这三笔贷款均已列入呆帐类贷款。后来两家银行分别在当地法院对借款企业进行了诉讼,法院的判决均为胜诉案件,但借款企业均无可执行的资产。
【银联信分析】
由于本地银行受信贷政策、授信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而异地贷款大幅度增长,弥补了地方经济发展资金的需求,支持了地方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促进了金融机构间的有效竞争。但是,其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也应得到重视。
1、加剧信贷集中致使贷款风险加大。异地金融机构的融资对象一般都是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这些企业一般在本地银行已有足额授信,优质企业在当地银行贷款均已接近或达到控制比例。异地银行的进入,可能导致银行对同一客户贷款集中过多,形成过度集中的不利局面。信贷过于集中的结果是,企业融资环境宽松,诱使企业投资欲望膨胀,有的甚至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市场出现风险或者企业经营出现问题,风险损失极易转嫁到贷款银行身上。
2、管理信息诸多跟不上。企业经营形势瞬息万变,异地贷款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贷款银行往往难以及时掌握异地企业真实的经营、财务、信用信息,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造成投资风险损失的机率增大。本地银行发放异地企业贷款,如果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或担保抵押某一个环节上出现失误,就很容易造成信贷风险损失。
【银联信建议】
银联信分析师建议对银行异地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疏导而不堵塞的策略,引导其健康发展。
第一,银行应加强对大中型企业授信统一管理,防范信贷过度竞争。大中型企业、优质信用企业往往是本地银行和异地银行信贷关注、投放的重点对象,容易引发信贷过于集中的风险,国内多家著名上市公司退市重组时,往往导致银行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银行坏账就很能说明问题。对大中型企业的授信不应由各家银行分散操作,应由权威的中介部门统一评级授信,评级授信结果提交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时参考,避免对同一企业多头重复授信。
第二,完善中小企业评级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大多依靠众多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更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但全国统一的企业评级标准不适应中小企业的实际,银行应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的评级标准,有利于银行加大信贷投入,分散信贷风险,拓宽信贷领域,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三,贷款银行要切实加强异地贷款的跟踪管理。建立异地银行与当地企业信息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跨地区的同业信息交流协作机制,解决银行同业异地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问题。成立银行异地信贷管理部门,建立大额异地融资信贷员驻厂跟踪管理制度,密切关注国家有关政策调整、市场变化、企业上下游行业的变动,加强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加强对营销对象各项财务指标、持续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分析,切实防范异地融资风险,保障异地融资的健康发展。
专题推荐:
风险(603)控制(79)信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