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求~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论文的文献综?,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1-06-25日讯:
农村金融体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关于农村金融、金融体系的研究贯穿于整个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
展过程,到这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以后,其农村金融体系也相对健全,
并与城市金融融为一体。
1。农业的特点
马克思曾对农业的特点作过精辟的论述:“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独立存
在的自然基础或前提”,“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发
展或进步)的基础”曰,但是农业作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社会性
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价值在一起[8]……
在所有生产中都有再生产:但是,这种同生产联系的再生产只有农业刁‘是与自然
的再生产是一致的’,[9]。
农业再生产过程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农业再生产过程中
对自然条件形成强度依赖,这也成为传统农业弱质的根源。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有可能用工业的方法来生产并提供人类生存
所需要的食物,但农业作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之途具有不可替代性,农业是一切社
会分工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
实践证明,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农业剩余劳动
或剩余产品就越多,就越能支撑工业和其他部门的发展,因而农业是现代经济社
会的产业之母。
2。农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美国学者刘易斯理论开创了二元经济研究的基本范式。二元经济是当代世界
许多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它是指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现代部门和传
统部门并存的状况,即:现代城市工业经济部门与传统农业经济部门的并存。
在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两大部门工资率的巨大差异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
转移的拉力,最终实现全部转移。之后的乔根森认为,只有农业发展了,农业部
门才有可能向工业部门提供追加劳动力;工业发展不取决于资本规模的大小,而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探讨
取决于有没有农业剩余。
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发展
能推动“二元经济”从一个发展阶段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农业落后必然使“二元经
济”的发展出现倒退110]。
3。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论证了金融结
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性,提出“金融相关比率”(FIR)概念,得
出“金融相关比率越高,金融发展水平就越高,从而经济增长率就越高”[l’]的基本
结论。
金融发展不仅包括金融增长,表现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规模数量的扩张,
而且还包括金融的分化,即金融功能的细化和金融结构的优化。这样,金融才能
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否则,金融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抑制经济
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RI。麦金农(Ronard。LMkcinon)和另一
位经济学家。ES。肖(Edwad。S。Shwa)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金融抑制”,它反
映为政府过分地干预金融,实行信用配给,人为地压低利率、汇率,使两者不能
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结果造成金
融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金融制度的落后阻碍经济发展,而经济停滞或落后又
制约着金融制度的发展。
要解除“金融压制”,就必须“金融深化”,即减少政府对
金融的过分干预,利用市场调动人们储蓄与投资的积极性汇’21。其途径是放松对
利率和汇率的管制。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使实际利率成为正数或者说有利于强化
实际利率,有利于增加国内储蓄。在人们储蓄增加的基础上,麦金农认为在发达
国家,可通过市场让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发生“替代效应”,但发展中国家金融市
场不发达,要让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发生“替代效应”,必须发展金融市场,具体
地说就是要发展金融机构和增加融资工具。
但。ES。肖认为,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
不存在“替代效应”,因为货币不是财富而是债务,货币对经济的作用是降低交易
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3l]。尽管如此,他们都共同
主张强化金融中介的作用,特别是提高利率。他们认为,更高的、正常的实际利
率对储蓄和投资都有刺激作用。
金融中介作用的加强,会降低对外债和外援的依赖。此外,由于放松管制,民间金融机构也能适应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而发展。
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之间将会出现良性循环局面。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忽视
了农村金融部门的作用,对农村金融采取了金融压抑的政策,即通过把名义利率
补充: 保持在低于通货膨胀率的水平,从农村攫取租金,使民间部门金融资产的实际收
益为负,结果造成金融发展水平低,机构组织薄弱,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在方法论上弥补戈德。史密斯、麦金农、
格利和肖的缺陷,对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进行了更精密的考察,从而在一
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经济理论的新发展。这些新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1)有效的金融运行机制能够降低总体经济增长的波动。
艾斯特内尔
(Easterl又1993)、阿斯莱姆(Islma,1998)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2001)的研究
发现,金融运行效率的水平在60个国家是产出增长波动回归中最强有力的显著
性解释变量。在他们的回归模型中,信贷总量增加1倍,将使年度经济增长的标
准差从4%下降到3%。
金融显示了对于屏蔽某些特定经济冲击的强大能力[l“]。
(2)金融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拜克(Beek)、莱恩
(Levine)和拉萨尔(Loyaaz)证明金融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于提高全要素
生产率,而不是资本存量[l5]。
4。农业金融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关于农业金融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休。帕特里克
(HughT。Partcik,1%6)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曾提出两种
模式[‘“]:
第一种是需求追随模式,强调金融需求引致金融发展,其传导机制是:
经济增长一卜金融需求增强一一一一卜金融机构扩张-一一-卜
金融资产多元化一一一一知金融服务多元化
第二种是供给领先模式,强调金融供给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传导机制是:
金融机构扩张---一卜金融资产多元化一一一日卜金融服务多元化一一一州卜
金融需求增强一一一卜投资增长卜经济增长帕特里克认为上述两种模式与发展中国家农业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
应,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优先顺序问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由于金融不完善,同时也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金融供给成为农业和农
补充: 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因此,健全和完善农业金融供给就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
增长的先决条件,所以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应该选择“供给领先型金
融模式”。
实际上,“供给领先型金融”内涵的一个前提假设是:经济社会金融供
给不足,而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性又不能有效动员社会的金融资源,一个可行的途
径就是依靠政府力量强化金融管制,管制化方式能够促进政府在短期内实现社会
金融剩余的有效动员。当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增长水平时,金融重点将由过去的
供给不足转化为金融需求不足,此时政府应将金融制度安排或金融政策方向由供
给型金融转移到需求型金融,通过市场化方式,建立竞争性金融体系,充分动员
并有效配置社会的储蓄一金融资源,从而引致投资增长。
需求型金融的本质在于
主张或强调政府放松甚或放弃对金融经济的管制,让市场机制发挥对经济社会储
蓄一金融资源的动员与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5。金融体系的研究
马克思认为,金融体系是一种普遍的一般概念,但它的具体内容及其表现形
式完全取决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如果离开一
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仅抽象地来考察金融体系问题,那就很难认清它的实质。所以,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以
及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就有什么样的金融体系。具体地说,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
状况,是由该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经济管理制度决定的。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1998)则认为,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都是十分复杂的。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机构:银行、保险公
司、互助基金、股票和债券市场等,而银行是我们经济中最大的金融中介机构「’7]。
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是指在保证金融稳定、均衡、协调和有序运行方面的能力状态。
稳定性要求的理论依据在于人们认为金融体系存在脆弱性。关于金融体系
脆弱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针对1877年经济危机中大量银行倒闭的现象,
马克思提出了“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的假说,,,认为银行体系加速了私人资本转化
为社会资本的进程,但同时由于银行家剥夺了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的资本分
配能力,自己也成为引起银行危机的直接原因。
补充: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进一步发展了该假说,于1904年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
说”。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最终导致社会资本所有者缺位,结果其本身内
在地存在周期性动荡力量,这些力量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中。Ivrnig。Fisher根据
对1929一1933年金融大危机的亲身体会,进一步发展了凡勃伦等的假说,提出了
“债务一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尤其
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度负债引起的金融事件引起的。
系统地提出金融体系不稳定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他认为银行内在脆弱性是银行的本性,是由银行业的高负债经营特点决定的。
美国波士顿大学金融系的兹维。博迪教授明确提出了“必须抛弃银行’的论
断,他认为金融体系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商业银行的地位将进一步下降,甚至
可能消失。
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在本质上是脆弱的,容易发生风险。通过资本市
场可以分离银行的存款和贷款两大传统业务,更好地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匹配,从
而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经济已经进入一种金融经济的时代,金融发展和金
融深化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金融运行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规模与增长速度的
最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给经济增长注入必须的、足够的资本投入和便捷融资,必
须依靠一个运营定位准确、制度合理、体制健全、功能良好的金融体系为之促进
资本形成、能够动员经济社会储蓄资源并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
1。3。2国内研究现状
1。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必要性研究
国内目前明确提出重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专家不是很多,但也能见到一些
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进行的研究。
(1)谢家智(2000)t‘9]、王家传(2001)[201、李明贤(2001)[2‘]等对农村
金融机构体系的内在矛盾和重建的必要性及对策进行了初步地分析。
(2)谢家智(2000)122]、王明(2002)123]、吴晓灵(2003)[24]、易诚(2003)
[25]、袁上起(2004)[26]等认为目前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缺乏金融支
持、资金不足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要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增加农
民收入,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补充: (3)李静(2000)127]、王立谦(2003)[28]指出,我国至今没有形成一个
稳定的农村金融体系,未来农村金融体系向什么方向发展依然不明朗。
为促进农
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应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4)林毅夫(2000)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在一些农村地区观察到的信贷短
缺可能是由于区域的不平衡、缺乏资金的横向流动、对机构农业信贷的总体限制
以及非正式信贷市场发育不足等造成的,从而暗示了重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必
要性。
(5)梅兴保(2000)129]指出,中国农村金融潜在风险较大,成因复杂,其
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金融体系有问题,效率低下,隐含着一定的风险
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2。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
(l)黄燕君(2000)[30]、何广文、冯兴元(2004)[3,]等从分析我国农村
金融体制入手来探讨农村金融问题,认为现行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农村金
融组织体系发育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不完善。
(2)曾康霖(2001)132]、王自力(2002)[33]从农村信用社的研究出发来讨
论农村金融问题,认为以农村信用社的模式选择替代农村金融模式的选择。更多
的人似乎都认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就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全部,农村信用社题解决
了,金融支农问题也就解决了。
(3)谢平(2001)[34l提出要通盘考虑农村金融改革,应该一揽子规划农村
金融体制构建,并且曾康霖、蒙宇、刘楹(2003)135]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金
融制度安排的进行了综合研究,但是并没有见到从宏观角度对农村金融体制构建
一揽子规划的深入探讨;尽管何广文(2001)[36]、高帆(2002)脚]也提出了要
处理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要从需求出发探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构
建,但是将农村金融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从经济系统论角度展开的研究还不多见。
(4)李人庆(2000)[38]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作用的发挥,不只取决于价
格机制或是自由化程度的高低以及金融体系自身的完善,还取决于其所存在的社
会经济背景和外部环境,因此提出要改善制度环境,促进农村金融的深化。
(5)李新生、谢元态(2003)[39]从分析美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借鉴成
功运作的基本经验入手来探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陶耿、畅会钮(2002)
补充: 40l则从分析法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在法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探讨我国农村金融
组织体系的制度变迁,从而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组织的建议。
(6)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次序是经济改革先于金融改革,经济改革首先是
从农村展开的,与经济发展的路径一致。何广文(2001)[4l]认为我国金融发展
应遵循以东部和城市为中心推进的模式,而金融改革首先在城市进行,这就必然
造成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脱节。
农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部门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
3。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研究
()l殷德生(2000)[’2]从整个国家的宏观金融方面展开对我国金融组织的
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金融组织空间结构是一个十分单一而又被完全行
政化了的金融组织体系,一个金融机构就是一级政府部门,其自然就要进入行政体制的科层结构。
结果几乎在每一级行政区划内都出现了同等规模的金融组织
群,甚至在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各类金融机构的聚集程度与经济相对发
达的城市极为相似,这与金融发展的要求是不适应的。
(2)吴涧生(2000)143]、刘仁伍(2002)[44]的研究指出,中国金融结构
是失衡的,这与中国的金融制度和原有的结构水平有关,但更大程度上是与其经
济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的基本取向密切相关。
此外,中国金融的结构失衡还与现
行金融体系中所固有的一些功能性缺陷有关。提出应逐步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限
制,不断提高金融业的开放度,促进有效市场竞争。
4。农村民营金融研究
(1)李纪建(2000、[45]认为,中国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己成为普遍的
共识,中国金融分化严重不足,国有金融占垄断地位,民间金融发展几近停滞,
导致金融效率低下。
(2)樊纲(2000)[46]的研究指出,发达的市场经济内部,都有一个由少数
大银行和一大批中小银行形成的金融体系,分工协作,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
保证着经济的有效发展,并提出,中国需要地方性的民营金融机构。
(3)福特基金会资助研究项目、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
国经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对互助会、商业信用等民间借贷和非正规金融进行了 补充: 深入的调查研究,指出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己经形成相当规模,其为经济增长
所做的贡献不可低估,非正规金融在满足农村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促进农民消费、
投资以及应对风险上都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川l。
(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项
研究成果表明,任何一家金融机构、任何一项金融工具均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金融
服务需求,组织多样性和工具多样化因其各自不同的功能而成为必需。
近期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虽然存在不同的农村金融模式,但建立一个机构多
样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和推行农村利率市场化是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在当前发展中国家的正规金融体系还未十分健全和发达、现代的金融机构尚末惠
及许多农村地区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了信息、关系、社区法
则等各种社会资源,从而化解因资源稀缺和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制约,放松居民
的融资约束,不失为一种次优的选择。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业增长、农村发展和
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农民建立现代信用观念一资金的有偿使用和
增值收益,还可以弥补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储
蓄投资转化机制的顺利运行,但必须规范和引导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一方面有必
要对目前民间自生自灭的各种非正规金融严格监管,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非正规
金融活动;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正常的非正规金融活动,承认其合法性,降低金融
市场的准入门槛,使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制度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浮出水面,以竞
争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研究为我们从事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方面的借鉴。
随着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国内经济条件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
展,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己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的情况下,迫切需
要我们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建立健全我国农村金融体
系,以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经济发展的
最终目标。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
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专题推荐:
防范(284)文献(11)金融会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