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保险公司为何叫停车贷险,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2-06-10日讯:
近日,苏州六家财险公司联手发出公告,暂停办理机动车辆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广州、深圳、上海、北京以及无锡等不少城市此前也已陆续暂停了车贷保证保险。停办的业务不仅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包括车商与个人上门办理的相关保险。而各保险公司以往已经签发的保单,将照常履行。至于该业务何时恢复,目前仍未有明确的时间表。车贷险叫停:根源在何处?
原因一:贷款高违约率吓退车贷履约保险
消费贷款保证保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由于目前国内的个人和企业金融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缺乏信用等级监督和对失信者进行惩罚的机制,部分消费者信用观念淡漠,道德风险日益突出。而且汽车不同于房产等建筑物,其易于隐匿和移动,作为抵押物品较难保全,所以道德风险非常难以控制,购车人有钱不还、不催不还、催了还想拖的情况比较普遍。人为道德风险已成为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
同时,还有一些难以规避的系统风险和政策风险。在目前汽车进口关税和国内汽车价格不断下调的情况下,汽车作为抵押品的价值下降幅度很大、下降速度太快,加上每年固定的折旧率,抵押车的价值很可能难以抵顶所欠债务,当新车的性价比超过贷款车辆时,可能会影响借款人的还贷意愿,部分不讲诚信的消费者很可能钻法律的空子,故意以车抵贷,放弃还款,把本该还贷的钱用来买新车。银行收不到还款,可以要求保险公司赔偿,而取得代位求偿权的保险公司如果讨不回债,就只能对着已经不值多少钱的车子干瞪眼。因此,保险公司在大多数车贷纠纷中扮演了很被动的“吃亏者”的角色。
原因二:无利可图使车贷险难以为继
一方面,代理手续费高返还、回扣顽症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收益水平。虽然按照保监会规定,保险代理人能够得到的佣金返还是所收取保费金额的8%,但是为了抢市场,一些保险公司实际给予保险代理人的返还已经超过这个限度,有的甚至达到20%30%。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赔付压力不断增大。在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中,保险公司承担的是保证风险,但部分保险公司操作不够规范,甚至委托商家或银行开具保证保险单,在对信贷对象信用情况的调查审核中很难发挥作用行使把关权,这是造成理赔风险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投保双方信息不对称,没有投保人理赔信息跟踪制度,部分高风险投保人可自由流动,使保险公司制定的高风险条款形同虚设。
原因三:各主体之间权责利益不对等
一是银行的义务不清,信贷管理主体偏移。不少银行不能准确理解履约保证保险的内涵,对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不够重视,认为汽车消费贷款由保险公司提供履约保险,借款人到期不还,由保险公司赔偿,银行并不存在风险,因此,在办理汽车消费贷款过程中,往往放弃自身优势,将应属于自己履行的义务放手让保险公司、经销商去办理。如本该由银行落实的购车人资信状况调查等基本上是由保险公司操作,银行根据保险公司的调查情况下结论,凡是保险公司同意承保贷款履约保险的购车人,银行几乎是“有求必应”,很少对借款人的资信、还款能力和收入水平进行实地核查。
二是保险公司在签订协议时不够规范,保险责任无限扩大。保险公司承保贷款履约保险的目的,是为了争夺由履约保险锁定的新车机车险保险市场。由于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保险公司出于扩大自身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份额的考虑,不惜放宽对借款人投保汽车消费贷款履约险资格的审查,对投保客户特别是汽车经销商施以各种优惠条件,对银行则竞相加大自己的负荷,客观上致使贷款银行对转嫁风险和放松信贷管理“有恃无恐”,对贷款逾期现象比较漠视,降低车贷发放标准争夺市场,甚至违反有关规定以满足汽车经销商的不合理贷款要求,以致出现了一户多贷、恶性贷款、无效担保等现象,给最终承担贷款风险的保险公司造成了较大的经营风险。
三是部分汽车经销商责任不明确。在个别银行、保险公司、经销商三方合作协议中未明确销售商的车辆质量风险。特别是营运客车,有许多附加设备与原来签订的购车合同有所变动,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条款加以限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是理赔的隐患。此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汽车经销商三方的合作中没有统一的操作模式。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中,抵押物的受益方有的是商业银行,有的是保险公司,而汽车经销商的保证金比例也各不相同。随着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游戏规则”,极易引发行业间的无序竞争。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当履约风险超过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时,保险公司必然要作出相应调整。目前,高赔付率、高贷款逾期率、高出险率和低费率、低追偿成功率等“三高二低”已成为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致命硬伤,正因为如此,苏州各家保险公司最终无奈放弃了车贷履约保险这块“蛋糕”。相关热词:保险公司车贷险
专题推荐:
保险公司风险系统暂未管控风险(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