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结合法律专业知识谈谈对风险控制类工作设想。,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2-11-11日讯:
跟法律相关的更加多了,比如完善合同条款以规避风险、以及如何解决银行法律纠纷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包括如下要素:风险文化、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风险管理计算机系统、风险管理人员。有效的风险管理,必然是上述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风险管理不可能有效。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以理念文化培育为先导、以加强基础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为重点、以技术方法研发为支撑,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国际银行界一般认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根据重要程度排序依此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当然,由于银行的业务结构不同,风险的重要性程度排序也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指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重要性程度排序。巴塞尔委员会的一项统计表明,发达国家银行操作风险资本需求平均水平为资本需求的10%左右,可见操作风险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并不处于显著地位。联系中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58%来自内部欺诈,损失金额49%发生在信贷部位。
在我国,由于商业银行产生了大量不良贷款,一般认为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不可否认,信用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如果不能准确识别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就不可能抓住风险管理的主要矛盾,就不可能真正控制住风险。
任何损失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风险造成的。信贷损失也不是单由信用风险造成的。大量信贷损失案例表明,信贷损失是由于信贷流程关键环节人员不尽职、欺诈、人情贷款、违规操作、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密等等造成的。一项调查显示,操作风险事件50%左右发生在信贷部位。操作风险很大程度上引发和放大了信用风险。
和发达国家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产权结构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法律体系的缺陷(如假破产逃废银行债务,银行起诉难、判决难、执行难,个人住房抵押品的处置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转型经济对道德、文化的冲击,这些极易引发操作风险。而且,我国银行基础管理薄弱,内部控制不健全,如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多种管理模式造成政策、管理程序、管理标准难以统一;管理制度的重复与缺失并存;监督制约独立性差,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将操作风险管理作为重点,必须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来防范操作风险。
建议
改革风险管理体制,转变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与回报管理能力。根据我国银行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近期应以实行风险垂直化管理、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风险经理队伍、形成由客户经理、行业经理、风险经理共同营销客户和控制风险的机制为重点,中远期以满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主要要求为目标,逐步实现基于风险预期利润选择目标客户,根据风险调整回报率进行决策,通过组合分析来调整资产组合结构。
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建立全员参与的,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各业务品种、各业务流程,能够在微观层面和银行整体层面实施有效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还要遵循风险管理相对独立性原则,风险承担与风险监控分离,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经营体系保持相对独立,建立垂直化管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垂直管理包括两层含义:第一,风险管理的负责报告线路垂直,下级风险管理机构对上级风险管理机构直接负责并报告工作;第二,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的垂直化。上级风险管理部门和人员负责下级风险管理人员的提名、业绩考核与评价,风险管理系统建立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模式。这样风险管理人员才能不受干预和影响,保持独立的视角来判断评估风险,并做出相应决策。
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同时,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按照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符合外部监管要求的原则,梳理和优化相关业务流程。
专题推荐:
市场风险管控总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