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1-05-02日讯:
1.相关法律制度
实体法律制度:主要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概念和原则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1986年公布《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制度。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动具有普遍意义和约束功能的基本行为规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二)民事主体制度 1.民事主体: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2.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3.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 《民法通则》规定: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公民。
1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以自己劳动收入为生活来源的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岁以上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满10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4.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成立的法律要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分为四类: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其他不具备法人资格、但可以自己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组织:合伙、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等。 (三)民事行为制度 民事行为: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的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本人(被代理人)名义向第三人(相对人)进行意思表示或受领意思表示,而该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可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
(四)民事权利制度 1.民事权利: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 民事权利包含的权益:财产权益、非财产权益。
2.我国民法所规定的民事权利: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等。 (1)物权:指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并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所有权是最典型,最完全的物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土地使用权是不完全物权。
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 土地使用权属于用益物权,是对标的物使用价值的支配,即对标的物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支配。
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属于担保物权,是对标的物交换价值的支配。 (2)债权:债权人的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权。
债权包括:给付请求权、给付受领权、保护请求权。 (3)知识产权:指创造性智力成果的完成人或工商业标志的所有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总称。
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 (4)继承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取得或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5)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基于其人格或身份而依法享有的,以及人格利益或身份利益为客体的民事权利。
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 身份权:是民事主体基于某种特定身份享有的民事权利。
包括:配偶权、亲权等。 (五)民事责任制度 民事责任: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我国《民法通则》以民事责任发生原因为标准,将民事责任分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侵权的民事责任。 1.违约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违约行为、违约造成了损失、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存在过错。
2.侵权民事责任分为: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特殊侵权民事责任。 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客观上存在损害事实、行为具有违法性、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特殊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其不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其他条件相同。 3.民事责任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等。
(六)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诉讼时效: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制度。包括:普通诉讼时效和特诉讼时效。
普通诉讼时效:一般诉讼时效-两年;短期诉讼时效-一年 特殊诉讼时效:是指由特别法规定的诉讼时效。 (七)合同法律制度 合同: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我国《合同法。
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为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制定本法。
第二条 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第三条 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
1、公民的收入;
2、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
3、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4、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5、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
6、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
7、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相关法律规定是什么
《劳动法》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我们要明白,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