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我国投资环境的数据,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1-05-11日讯:
1.国内各城市投资环境分析
中国投资环境论坛由世界银行、国家信息中心组织创立,有关部委及省级政府共同主办,已分别在北京、湖南、江门、成功举办了三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2002年12月3日,由国家计委、财政部、世界银行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投资环境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委领导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在此次论坛上,世界银行首次发布了《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研究报告,对“投资环境”的概念、评价方法作了具体的介绍,通过对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广州五城市1500家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高度评价了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突出表现,为投资环境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
2003年11月15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世界银行、国家信息中心共同主办的“2003·中国(湖南)投资环境论坛”在长沙召开。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委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围绕宏观经济走势、货币政策、民营经济发展等主题发表了演讲。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主任杜大伟发布了《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中国23个城市排名》研究报告,报告在2002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建立了更伟全面地评估体系,并对各个城市的优势和潜力做出了具体的说明和建议,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2005年5月25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世界银行、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投资环境论坛(广东·江门)”在江门召开。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商务部等有关部委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围绕地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等主题发表了演讲。世界银行和国家信息中心对近年城市投资环境案例研究方面的合作成果进行了介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投资环境论坛的创立和召开,推广了投资环境改善的理念,推动了投资环境研究和评估工作,增进了国际国内、政府与学界的共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促经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政府职能转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四届中国投资环境论坛将以“区域协调与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为主题,旨在总结近年中国投资环境改善的成果,交流经验、促进合作。届时,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David Dollar)还将发布世界银行对中国120城市投资环境调查报告,为有关问题的深入讨论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2.十大数据包括哪些
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结合此前相关部门陆续发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在2017“开局季”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实现了良好开局。【GDP:增长6。
9%】从去年前三季度的3个6。7%,到第四季度的6.8%,再到今年一季度的6.9%,中国经济划出一条平稳的上扬曲线,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GDP增速外,一些反映经济活力的关键指标好于预期,良好的开局为完成全年“6.5%左右”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作为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一向在稳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2%,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呈现稳中有升态势。从投资领域来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短板领域投资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
民间投资增速则比1月至2月加快了1个百分点,增长了7.7%,从去年9月至今呈现回升态势,表明市场供求关系总体趋好,市场活力有所改善,为民营企业的投资和发展创造了较好条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7.2%】近年,消费已经超过投资,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7.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显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不断催生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也带动了新动能的成长。
【外贸:出口贡献由负转正】各国进出口数据是世界经济走向的重要风向标。今年一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增长21.8%,亮眼的数字是国内经济企稳向好的有力体现。
扣除价格因素,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从去年同期的负11.5%转为4.2%。但也要看到,一季度进出口的高速增长有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因素,也与全球主要经济体需求回暖、大宗商品价格回升有关。
保持外贸回稳向好的积极态势,还要更加苦练内功,积极培育外贸增长新优势。【财政收入:增长14.1%】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达到14.1%。
相比去年的个位数增幅,今年开局季国家“钱袋子”的变化进一步反映中国经济企稳向好。尤为可喜的是,中高端制造、居民消费相关行业税收快速增长,体现出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居民文化、旅游、信息消费需求旺盛。
不过,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长受短期增收因素影响较大,后期特别是二季度增幅可能会明显回落。 【货币供应:增速平稳回落】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0.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M2增速平稳回落,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具体体现。虽然M2增速回落,但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企业中长期贷款等重要指标同比多增,反映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减。
【城镇就业:规模扩大】去年,我国超额完成1000万人以上新增就业目标。今年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规模继续扩大,达到334万人,比去年同期多增了16万人。
就业乃民生之本。宏观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调查失业率来看,3月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都比2月末有所回落,处于较低水平,市场整体就业环境较好。【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的“获得感”直接来自于居民收入水平。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跑赢”GDP0.1个百分点。在收入差距方面,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7,比上年同期缩小0.02,显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PMI:连续两月上升】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3月份,我国PMI为51.8%,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上升。
PMI保持扩张区间,并连续8个月站上荣枯线,显示制造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物价:CPI温和上涨 PPI涨幅回落】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9%,涨幅连续两个月低于1%。
而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2.0%,与前两个月大体相当,保持平稳态势。预计全年物价总水平仍将维持温和上涨态势,通胀压力不会明显上升。
3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7.6%,比2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涨幅在连续五个月扩大后首次出现回落。随着翘尾因素逐渐下降,企业补库存周期逐渐走弱,PPI涨势可能继续放缓。
3.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注:金融危机后的政府优惠政策)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FDI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它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FDI大量涌入我国,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国家之一,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此,通过大量的数据来分析研究我国吸收FDI的现状特征,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我国采取更加合理的对策有效引导FDI,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FDI 现状 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外国直接投资(FDI)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它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利用FDI规模不断扩大,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入WTO后,高速增长的经济和日益开放的投资环境使中国作为引资东道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改善,FDI大量涌入我国,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国家之一,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鉴于此,分析研究我国吸收FDI的现状特征,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我国采取更加合理的对策有效引导FDI,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我国吸收FDI的现状 外商投资来源地日趋多样化 外商独资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分布不均衡外商投资区域格局没有大的变化。
4.2018年的7月数据看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如何
8月14日披露的7月份主要宏观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在更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实现下半年良好开局。尽管投资、消费等月度指标出现了短期波动,但经济结构、质量效益展现出优化态势。中国经济以稳中求进的姿态,应对稳中有变的环境,经济运行平稳的基本盘继续夯实。
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
从生产和需求数据来看,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
生产方面,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增速与上月持平;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
需求方面,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1至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7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5%,增速比上月加快8.2个百分点。
针对投资、消费等需求指标的波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分析,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一方面和往年高基数有关,另一方面是各地加大了对基础设施项目合规性、合法性的审查,提高环保标准等,短期可能会造成项目延迟。下半年随着政策落地、项目审批加快,基础设施投资有望企稳。此外,进口关税调整、电商促销活动等因素对短期消费增长造成一些扰动,从1至7月的累计数据看,消费增长仍在合理范围内。
与此同时,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至7月份,城镇新增就业88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0%。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月持平。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升
观察经济运行,既要看速度、看总量,也要看结构、看效益。7月数据显示,经济结构和质量效益呈现优化态势。
需求结构持续改善。从消费来看,1至7月份,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9.3%,消费升级态势延续。从投资来看,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回升,民间投资增速连续两个月小幅回升,投资内生动力改善。
新动能持续发力。从工业来看,1至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个、2.4个和2个百分点。从服务业方面来看,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
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增速比1至5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动能释放。今年以来,东部地区创新引领作用继续发挥,中西部后发优势持续显现。贵州省上半年经济增长10%,江西、湖北、河南的经济增速分别达到9%、7.8%、7.8%,中西部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来源: 新华网
5.2016年中国哪里的投资环境最好
2016年12月26日,由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21综合发展水平指数2016》报告,该指数显示,京浙沪粤苏排名前五。
北京以0.694的得分,位居全国第一名。本指数由21世纪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测算,通过 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生态水平、创新潜力5个二级指标来分析2016年各省市综合发展水平情况,各个分指标权重分别为20%。
本数据测算依据2015年各地数据,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统计局、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央行数据等。此前从2012年开始,21世纪经济研究院开始编制21发展指数,选取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工业用电、全社会货运量、广义货币余额增速等指标,按照一定的权重,测算未来的经济增长趋势。
2016年21世纪经济研究院开始编制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和投资环境指数,分别测算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投资环境水平。经测算,2016年21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前10名分别是,北京、浙江、上海、广东、江苏、重庆、湖南、福建、四川、河南(湖北、山东)。
其中湖北、山东、河南为并列第十位。除了湖南、湖北、河南是中部省市,重庆、四川为西部省市,其余7名都来自东部。
6.我国还有哪些数据
江河源头看宏观数据(中国经济时报) 最新的宏观经济数据我是在青海省青藏高原地区看到的。
前四月经济指标好于预期,我却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置身高原江河源头地区,我对宏观数据有了另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我在青海看到了寸草不存的秃山、戈壁荒滩般的草原、干涸的河流和萎缩的湖泊,受到了比在川西长江上游地区目睹山林毁坏惨景更强的震骇。黄河断流的根源性原因,在这里看得清清楚楚。
近二十年来,流出青海境内的黄河水量减少了差不多四分之一。80年代以来的20年间,黄河源头地区草原退化和沙漠化速度加快,曲麻莱县的108眼水井干枯了98眼,玛多县大小4000多个湖泊消失了1000多个。
长江源头地区沼泽地缩小到不及原来的10%,冰川后退了500米。站在江河源头地区,可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生存环境面临的根本性威胁。
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破坏性开发,造成生态环境急速恶化。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造成土壤湿度下降,草原植被稀疏户罚膏核薇姑疙太躬咖。
几十年来,开荒面积不断扩大,草原面积不断缩小。超载放牧,使草原退化,草量减少。
鹰隼飞绝,致使鼢鼠猖獗,断根翻土,大片绿色草原变成泥土裸露的黑土滩。采金挖药活动集中于江河源头地区,沿山川河谷采挖洗劫。
旱灾频率增高,牧草饥荒加重,很多过去草高可没黄羊的茂密草原现在变成了漫漫黄沙。原生植被破坏,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青海省自80年代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来,植树造林取得一定进展。植树造林具有恢复水源涵养功能的明显效果。
山坡上新栽树木的一些地方,断流的泉水又流了出来。但是,高原地带寒冷干旱,造林成活率很低。
生态脆弱易于遭受破坏的地方都是贫困地区,而贫困地区生态恢复能力极弱,必须依靠国家的支持。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多年来,造林成本不断增大,国家对群众造林的资金补助没有相应增加,至今仍然维持每亩7元的资金补助,仅够买一两棵树苗。
另一方面,生态林没有经济收益,不可能有还贷能力,使得以贷款方式进行的生态林建设也难以为继。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不具备国家财政投入所要求的地方资金配套能力,因而很难获得国家财政的支持。
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对停伐的森工企业给予补助,企业从伐树转变为护林。国家将可获取护林补助的森工企业控制在极小范围内,绝大多数森工企业禁伐之后没有收益,也因为没有资金支持而无法展开护林造林工作。
国家对护林的投资只占林业总投资的5%。地方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难度越来越大。
青海省地方财政对造林护林的各种配套资金占总投资的64%,财政负担很重。很多贫困地区财政被拖入更深的困境中。
目前,对付黄河断流、缓解下游地区用水矛盾的主要方法是对黄河各段地区用水量调节分配,压缩上中游地区用水量,以保证下游地区用水。黄河水在中国已成为稀缺资源,在使用分配上,形成了按某种因素或原理如供需差距或用水效益进行分配或分享的规则。
视黄河水为稀缺资源,进行有规则的分配,具有提高用水效率的效果。但就黄河源头地区生态保护力度不够所出现的黄河水量减少的问题来看,对待黄河源头地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合理的政策安排。
造成黄河水量减少的生态恶化原因已经很清楚,但是治理生态的成本效益计算及资源配置机理却很混沌。 黄河断流给下游地区带来巨大损失这一事实从反面证实在源头地区进行生态治理投资所可能产生的巨大效益。
源头地区生态治理投资所产生的涵养水源效益,是通过用水地区的使用效益而表现出来的。长期以来,黄河源头地区生态治理及水源涵养事业未得到像下游地区盈利性产业所获得的那样强有力的资金及政策投入。
长此以往,会造成黄河源头地区生态治理能力下降及黄河水源的加速萎缩,下游地区争黄河水争政策支持效益将更为激烈,其收益也难以真正地向源头地区作补偿性转移,如此下去,黄河断流将更趋严重。重视某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以致造成黄河断流不断加重的趋势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有缺陷的、歪斜的、出现失败的市场配置机制需要由政策出面给予弥补和校正。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生态恶化问题给予特别的重视,就是对过去只重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所作出的纠偏性重大调整。
当前宏观经济数据上显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工业效益改善。而此时的我更关心这些数据的内涵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和以前一样是在只重视对有明显市场效益的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下取得的增长效益,还是朝着重视生态建设的方向进行战略性调整所取得的可持续增长效益。
参考资料:/。%BD%AD。
7.我国对外投资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和引进外资大国,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可靠的官方统计数据公布.事实上,近年来伴随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已成为受世界瞩目的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
2004年,商务部首次正式发布中国(大陆)2003年度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可视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未来,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不仅作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而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也将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较低,并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展望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8.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5倍,相当于1990年的3.4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高速增长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迅速扩张,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53倍,相当于1990年的13倍。
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据商务部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 从国际排名来看,也可以看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不俗。
在基本上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在19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位次稳中有升,投资存量的位次大幅提升,目前流量和存量的排名均在第20名上下(见图1和图2)。 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内部来看,2003年,中国仅次于亚洲四小龙和俄罗斯,成为受世人瞩目的新兴的直接投资来源国。
虽然受到数据来源口径不一的影响,有些数据不完全可比,但上述现象仍然可以昭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短短20余年里的迅猛发展。 此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和地域流向,以及境内主体和投资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元化,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差距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直接投资大国还有相当的距离,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看出来。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偏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无论是直接投资流量还是存量,其份额都在90%以上。2002年,全球100个最大的非金融跨国公司中有96个来自发达国家。
其中,美国占据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1/5,欧盟国家占据了近50%的份额,日本占有约5%的份额,美日欧三者合计占到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近85%,存量的近80%。可见目前的世界直接投资呈现出三极化格局,少数的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收获资源最优配置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尽管中国的国际排名还不算太落后,但如果考虑到各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巨大差异,则前述排名就显得黯然失色了。2002年,全球100个最大的非金融跨国公司中中国企业榜上无名。
UNCTAD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0.47%和0.45%,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8%和4.3%。因此,无论是立足于全球还是立足于发展中国家来看,中国在其中所占的份额都是偏低的。
从对外直接投资份额的变动来看(见图3和图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达到高峰,随后的近10年里不仅没有取得突破,反而有所下滑。事实上,1991—2003年间,除个别年份以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始终徘徊在30亿美元的边缘,未能取得重大进展。
由此可见,经过了快速增长的起步阶段以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一个调整时期。如何取得投资规模的突破,顺利进入起飞阶段,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重大挑战。
2.中国企业缺乏“所有权优势”,未能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距离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的差距在扩大。 就直接投资份额直接进行比较容易受到直接投资来源国经济规模的影响,为此UNCTAD开发了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OND),该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OND可在控制了来源国经济规模之后,反映一国或地区在世界直接投资市场上的真实地位。
OND的大小受经济规模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包括“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即跨国公司在创新、晶牌、管理与组织能力、信息、资源以及规模和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区位优势即来源国或东道国为货物和服务生产所提供的各种经济条件,如市场规模、生产成本、基础设施和技术工人等。
虽然OND没有区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总的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之下,。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