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新闻,党建新农村建设,蔷靖潞影,杨雨婷 张书记
 
位置: 亚洲金融智库网 > 金融法务 > 正文

华尔街投资经历

时间:2021-05-28 12:59
本文关于华尔街投资经历,据亚洲金融智库2021-05-28日讯:

1.华尔街的历史故事

1929: 股市崩盘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上午10点整,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的锣声敲响之后,Montgomery Ward的6000只股票以83美元的价格成交,而之前他的当年最高交易记录为156美元。

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努力的存款、然后贷款、再用贷来的款再次借贷,以买入那小小的纸片(股票),从而成为美国工业的合作伙伴。而现在他们却试图处理掉这些纸片,其迫切程度比当初想要拥有他们时更甚。

股票的买卖也从不过问他们的收入和股息。中午时分灾难不期而至。

1954: 牛市 “在1954这个经济年里,全球对美国的飞速增长也有着一个明确地衡量手段,这便是大牛市。事实上1954年的这头"牛"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类型。

几乎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他似乎都是由肌肉组成的。他矗立于一个由多种行业构成的全新的经济背景下,而这些行业在1929年尚未出现,并且GNP随之增长了三倍以上。”

1958: 华尔街牛市 “1958年,美国探月失败(译者注:这里指的是先驱者0号于1958年8月17日在发射台上就爆炸了),但华尔街牛市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在1月份初,股市的飞船“嗖”一声地起飞了,截止到12月时股市就增长了37%,并仍以这样的平均速度冲向太空。

刚刚摆脱了经济大萧条,这个惊人的景象困扰了绝大多数的专家。但这对于那些购买股票而促进这一增长的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一个谜。

在1958年,他们可以明显得觉察到当时美国正值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型经济时期。” 1962: 华尔街“熊牛之战” “1929年经济危机当然不会重来——已经有足够的措施来应对它了,但华尔街的新闻仍是令人不安的。

今天的股市既不是富人保护伞,也不是赌徒的赌城,它是一个国家机构,每八个美国成年人就有一个将其部分储蓄存在这里。如此多的个人(仅纽约证券交易所里就有170亿美元)和保险公司(120亿美元)的资金投资到股市里,以至于发生在华尔街上的每件事情都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的钱包。”

1968: 综合评论家:约翰·加尔布雷思 “作为一名著名的经济学家、外交家、富有经验导师、羽翼未丰的小说家、前总统顾问以及的东方的先哲,约翰·加尔布雷思长久以来是一位预言的提供者。将近20年内,从他的口中和笔下道出了了无数的预兆,内容涵盖从女人到政治世界的方方面面。”

1969: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顿弗里德曼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所以那么严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知的货币政策造成的。部分归咎于许多银行在1929至1933年间破产,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减少33%,而这促成了全球经济的崩溃。

联邦储备局,目光短浅,认为他们无力扭转这一局势。他们无所适从,在弥补货币供应紧缩的问题上一无是处。”

1971: 经济之战:舒尔茨 vs 伯恩斯 “通货膨胀一直不断地持续着,令人及其郁闷。商人以限制资本预算和解雇员工来取代快速扩张。

大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储蓄和远离股市来取代消费和投资。这是美国历史上鲜有的时期,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以前过得宽裕。”

1972:美国要崩溃了么? “因为国家极不合理的配置资源而导致资金及其短缺,以至于现在对于公民信赖的公共服务还需要一大笔钱。税收和政府改革必须能够使资金得到更公平的分配;对于纳税人的反抗来说,抵制不公才是唯一的正义。

“ 1982: 牛市 “对于那些在纽约镇股权交易所工作的经纪人来说,过去的两个星期就像是一场令人疲惫不堪但又以令人兴奋的马拉松比赛一样。他们从来没有像这样奔走于挂在墙上嗡嗡作响的交易电话与挂在正中间频繁闪烁的交易展版之间。

股票价格也从没有像这样,以惊人的速度用绿色光芒的数字在电子磁带上这样上涨、波动、下跌,然后再次波动。” 1990: 德雷克塞尔·伯纳姆 “在咆哮的八零年代,华尔街上最强大最令人畏惧的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带来了最后的暴跌。

就像几千里外突然倒塌的柏林墙,这次突然暴跌证实了在金融世界里的每个人都可以感觉到将即将到来的是什么:一个新的纪元的到来。 1994: 华尔街的衍生物 “华尔街上新兴的产品是如此复杂且互相依赖,以至于只有金融工程师们先进的数据处理才可以解决涉及到的问题;没有他们,市场将把你搞垮。

结果导致大批的科技人员涌向华尔街,这其中就包括:超导对撞领域失去工作的工程师,以及在早已对无聊的计算机科学学位论文感到厌烦的博士生们。作为一个真实的世界,华尔街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概念。

但是一些金融专家怀疑,金融工程师们是否正在弱化现实中与华尔街联系着的一切。” 1999: 鲁宾、格林斯潘和萨莫斯 尽管美国的经济一片大好,但是对于世界经济市场来说却是灾难的一年:著名金融家乔治.索罗斯去年夏天在俄罗斯损失了20忆美金;一个幸运的拥有两位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的对冲基金在一个下午也崩盘了,差点累及华尔街。

巴西的货币雷亚尔在经历了剧烈的波动后也大幅度贬值。在过去的18个月里,全世界40%的经济体都被拖着走向衰退或低迷。

2001: 熊市 “去年巨额的损失或许是有史以来最沉重的。半数的家庭持有股票,高于1950年初4%的比例。

根据联邦储备局统计,股票资。

2.华尔街五大投行是什么

华尔街五大投行是高盛、摩根、美林、雷曼兄弟、贝尔斯登。

1、高盛:高盛公司是由德国移民马库斯·戈德曼于1869年创立的,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

总部位于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2、摩根:摩根斯坦利,是一家成立于美国纽约的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提供包括证券、资产管理、企业合并重组和信用卡等多种金融服务,目前在全球27个国家的600多个城市设有代表处,雇员总数达5万多人。

3、美林:美林是世界最著名的证券零售商和投资银行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作为世界的最大的金融管理咨询公司之一,它在财务世界响叮当的名字里占有一席之地。该公司在曼哈顿四号世界金融中心大厦占据了整个34层楼。

4、雷曼兄弟:全球最具实力的股票和债券承销和交易商之一。同时,公司还担任全球多家跨国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财务顾问,并拥有多名业界公认的国际最佳分析师。

5、贝尔斯登:成立于1923年,总部位于纽约,是美国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系全球500强企业之一,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为全世界的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服务。

扩展资料:

摩根财团在金融业方面拥有雄厚的基础。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国银行之一,在国内有10个子公司和许多分支行,还有1000多个通信银行。

在国外约20个大城市设有支行或代表处,在近40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中拥有股权。其经营特点是大量买卖股票和经营巨额信托资产。

它控制着外国37个商业银行、开发银行、投资公司和其他企业的股权。此外,还有制造商汉诺威公司、纽约银行家信托公司以及西北银行公司、谨慎人寿保险公司以及纽约人寿保障公司等。

在工矿企业方面主要有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通用汽车公司等;在公用事业方面则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南方公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美国五大投行

3.华尔街人物故事

1、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uch),享年94岁(1870年8月19日-1965年6月20日) ●经历了美国1929年股灾仍能积累几千万美元财富的大投资家 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风险投资家,一位曾经征服了华尔街,后又征服了华盛顿的最著名、最受人敬慕的人物。

1897年以300美元做风险投资起家,32岁积累了320万元的财富,经历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之后,仍能积累起几千万美元的财富。巴鲁克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几位“既赚了钱又保存了胜利果实的大炒家”。

据估计,巴鲁克1929年财产最高值可能在2200万元至2500万美元之间。1931年11的财产清单显示巴鲁克那时的总资产是1600万美元,其中现金870万美元,股票369万美元,债券306万美元,借贷55万元。

巴鲁克留下来的物业价值超过了1400万美元,一生对各项事业的捐款将近2000万美元。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译本名为《至高无上:来自最伟大证券交易者的经验》),巴鲁克被列为5位最伟大证券交易者之一。

美国共同基金之父罗伊?纽伯格(也是我选的18位最伟大的投资家之一)说:“巴鲁克是能最好把握时机的投资者,他的哲学是,只求做好但不贪婪。他从不等待最高点或最低点。

他在弱市中买,在强市中卖。他提倡早买早卖。”

●“群众永远是错的”是巴鲁克投资哲学的第一要义 巴鲁克的一个经典小故事:有一天,他在华尔街上擦鞋,擦鞋童向他提供了股票赚钱的秘诀。巴鲁克一回到办公室就把所有的股票全部抛出去了。

“群众永远是错的”是巴鲁克投资哲学的第一要义。他很多关于投资的深刻认识都是从这一基本原理衍生而来的。

比如,巴鲁克主张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来鉴别何时算是应该买入的低价和该卖出的高位:当人们都为股市欢呼时,你就得果断卖出,别管它还会不会继续涨;当股票便宜到没人想要的时候,你应该敢于买进,不要管它是否还会再下跌。人们常常惊异巴鲁克的判断力,能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

经典名著《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探讨群体的病态心理现象,作者是Charles Mackay,第一版写于1841年。该书是巴鲁克最喜欢的一本书。

该书目前享有的声望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位赫赫有名的金融家。巴鲁克曾经鼓励、促成了该书在1932年的再版发行,并且为之撰写了一篇序言。

巴鲁克称赞这本书为研究自于各种经济活动中的人的心理现象提供了启示。 2.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享年63岁(1877年7月26日-1940年11月28日) ●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者 Livermore在15岁的时候开始股票交易,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者。

他在美国股票市场上四起四落,惊心动魄的战史,以及他表现出来的惊人意志力和智慧,至今仍令人们十分敬佩。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译本名为《至高无上:来自最伟大证券交易者的经验》),Livermore被列为5位最伟大证券交易者之一。

1940年11月28日,Livermore因为严重的抑郁症开枪自杀身亡。死时留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的一生是个失败。

●《股票作手回忆录》是各方公认的经典投资书籍 无论是投机者,还是价值投资者,都认为以Livermore生平为背景的一本书《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股票作手回忆录)》是一本投资经典书籍。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因为价值投资者认为的好书,投机者往往不屑一顾,反之亦然。 如果只选10本最经典的投资书籍,相信《股票作手回忆录》定能入选。

●Jesse Livermore的交易策略 Livermore这位隐逸天才的那些富有革命性的交易策略,今天的人们仍然在使用。Livermore的交易策略是在自己多年的股票交易经历中逐步形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些策略,我总结概述如下: (1)赚大钱不是靠个股价起伏,而是靠主要波动,也就是说不靠解盘,而靠评估整个市场和市场趋势。能够同时判断正确又坚持不动的人很罕见,Livermore发现这是最难学习的一件事情。

但是股票作手只有确实了解这一点之后,他才能够赚大钱。 (2)Livermore的交易系统的精华,是以研究大盘趋势为基础。

一定要等到大盘上涨时,才开始买进,或者在大盘下跌时,才开始放空。Livermore说世界上最强、最真实的朋友,那就是大盘趋势。

当市场犹疑不决或是上下振荡的时候,Livermore总是呆在场外。Livermore不遗余力地一再重复这些原则:一厢情愿的想法必须彻底消除;假如你不放过每一个交易日,天天投机,你就不可能成功;每年仅有廖廖可数的几次机会,可能只有四五次,只有这些时机,才可以允许自己下场开立头寸;在上述时机之外的空当里,你应该让市场逐步酝酿下一场大幅运动。

(3)操作时一定要追随领头羊,其他股票何去何从用不着考虑。你关注的重点应该是那些领头行业和强势行业中的领头股票。

领头羊股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突破阻力区域、率先创造新的最高价格。要保持思想的灵活性,记住,今天的领头羊也许不是两年之后的领头羊。

正如妇女的衣服、帽子、人造。

4.谁能告诉我华尔街的历史啊

荷兰统治时,在这里筑过一道防卫墙。

英国人赶走荷兰人后,拆墙建街,因而得名。 这里是美国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管理处,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华尔街作为垄断资本的代名词。

垄断资本从这里支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华尔街成了美国垄断资本,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

在其东北角矗立着古老国库的分库大楼(现为陈列馆),是在华盛顿发表就职演说的地点修建起来的。 我去过两次华尔街,第一次是以游客的身份。

那是傍晚时分,天上下着瓢泼大雨,雨水不停地倒灌进华尔街地铁站,连铁道上都满是积水。所幸大雨不久就停了,我就小心翼翼地绕过积水,慢慢走上百老汇与华尔街的交界处,抬头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体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华尔街还是一堵破烂不堪的城墙的时候,它就已经是这附近的标志性建筑了。

现在,三位一体教堂的正前方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背后是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左右两侧都是高耸的写字楼,只有周围的一小块地方还保存着17世纪的花园和墓地。从教堂门前穿越百老汇,就算正式进入了华尔街——这条街又短又窄,街口设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进行翻修,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积水。

几个荷枪实弹的警察如临大敌地站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门前,他们的头顶是一幅巨大的美国国旗。除此之外,这条街上的人似乎都是游客,从他们的着装和神态就看的出来。

路边的橱窗并没有写着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贯耳的名字,反而贴着咖啡馆和健身俱乐部的广告。除了德意志银行,我在这里没有发现任何一家投资银行的名字,更不用说共同基金或对冲基金了。

总而言之,现在的华尔街只是一个旅游胜地,经常有成群结队的外国人带着敬畏的表情到此一游,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么样子;然而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荒废的商业区,几栋陈旧的摩天大楼,以及许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馆。纽约证券交易所现在已经不允许游客进入了,所以华尔街的旅游价值也残存无几了。

后来我又去了一次华尔街,这次不是去观光,而是到三位一体教堂听牧师讲道。这个教堂的建筑非常独特,一砖一石都值得仔细观赏,外面的花园里还有著名的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墓。

几步之外就是喧闹的街道,各种车辆日夜不息的经过,反而更加衬托出教堂本身的神圣与静谧。据说,在华尔街还没有沦落为旅游胜地的时候,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们经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这里做祷告,然后再回到证券市场的血腥绞杀中去。

早在二十年前,许多金融机构就已经离开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搬迁到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的曼哈顿中城区去了。华尔街附近挤满了古旧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也像蜘蛛网一样难以辨认,实在不太符合金融机构扩张业务的需求。

“911”事件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尔街周围的格局,有些机构干脆离开了纽约这座危险的城市,搬到了清静安全的新泽西。现在,除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之外,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或基金把总部设在华尔街。

在著名的“华尔街巨人”中,只有高盛和美林还坚守在离华尔街不远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经搬迁到洛克菲勒中心、时代广场或大中央火车站周围的繁华商业区;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经在曼哈顿中城区购置了新的豪华办公室,不久就要彻底离开旧“华尔街”了。 但是,人们宁愿把这一切称为“华尔街”。

在洛克菲勒中心的办公室里,人们阅读的仍然是“华尔街日报”;在国会听证会上,美联储主席仍然关心着“华尔街的态度”;在大洋的另一侧,企业家们的最高梦想仍然是“在华尔街融资”。无论地理位置相隔多远,人们在精神上仍然属于同一条街道——在这条街道上,所罗门兄弟曾经提着篮子向证券经纪人推销债券,摩根曾经召开拯救美国金融危机的秘密会议,年轻的文伯格曾经战战兢兢地敲响高盛公司的大门(日后他成为高盛历史上的传奇总裁),米尔肯曾经向整个世界散发他的垃圾债券;在这些神话人物死去几十年之后,他们的灵魂仍然君临纽约上空,附身在任何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分析师、交易员、经纪人或基金经理的身上,随时制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话。

这就是华尔街。 华尔街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共同基金主管共进晚餐。

他已经在华尔街工作近三十年,两鬓却没有一根白头发,话语里还透着年轻人一样的热情与自信。他一边喝着白葡萄酒,一边兴致勃勃地回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当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时候,浦东还没有一座高楼,现在它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接着,他提到自己曾在台北出差的时候与纽约的证券分析师召开电话会议,当时台湾时间还是凌晨4点,窗外台风大作,整个酒店似乎都要倒塌下来,“那滋味可真令人永远难忘!”他大笑着总结道。

在谈到许多工作话题和政治话题之后,我问他:“你是一个华尔街瘾君子(The Street Addicted)吗?”我这样问是有所指,C。

5.求华尔街金融风暴的详细起因和经过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

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reflexive)、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

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

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

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

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

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

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2%。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

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

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

6.华尔街金融风暴的事件简介

2008年9月15日,世界聚焦美国华尔街。当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受此影响,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5日巨幅下挫,创下9·1 1事件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有人说这是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也有人用金融风暴比喻这场危机。而处于这次金融风暴中心的人们,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日子。

7.华尔街五大投行是什么

华尔街曾经的五大投行是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

金融危机中,拥有85年历史的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 Cos)贱价出售给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拥有94年历史的美林(Merrill Lynch)被综合银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收购;历史最悠久的投行——158年历史的雷曼(Lehman Brothers)宣布破产;139年的高盛(Goldman Sachs)和73年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同时改旗易帜转为银行控股公司。于是,金融危机后只剩下高盛和摩根斯坦利。

他们的历史可以参看百度百科的链接:。

8.华尔街的介绍和历史

地理上的华尔街 美国一本关于华尔街的畅销书《客户的游艇在哪里?》中,引用了这么一段话: “美国有一个古老而充满敌意的笑话说:华尔街是这样一条街,它的一端是一条河,另一端是一座坟墓。”

地理上的华尔街的确是一条长不过500米的小街,它的最东边是纽约的东河,最西边是华尔街的三一教堂和一片墓地,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就埋葬于此。华尔街的名字Wallstreet,来源于早年定居纽约的荷兰裔移民为抗击英国人入侵而修建的一道木栅栏墙。

这个笑话一方面说明富可敌国的华尔街在地理上不过是一条区区小街;另一方面,它折射出美国社会中一直存在一种对华尔街厌恶和嘲讽的心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华尔街是一个自私、贪婪和充满罪恶的地方。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出版于1940年,讲的是二十世纪早期在华尔街上发生的故事,作者是一位华尔街著名的股市操盘手,叫弗里德里克·施威德。

他在彻底厌倦了华尔街的生活后离开了华尔街,写作了《客户的游艇在哪里?》这本书,引起轰动。他在引用了这个笑话后补充道,“这个笑话虽然十分生动,但却并不完全。

它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幼儿园’。”他的意思是说,华尔街就是位于一条河与一座墓地之间的“幼儿园”。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觉得,在股市每天的涨涨跌跌中,华尔街的人们所作所为非常愚蠢和可笑。 无独有偶,50年之后的1989年,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华尔街的畅销书《说谎者的扑克游戏》,作者叫迈克尔·刘易斯,和施威德一样,他也是一名厌倦了华尔街的生活之后离开华尔街的出色操盘手。

在《说谎者的扑克游戏》一书的卷首,迈克尔·刘易斯也同样引用了这段话。 两本书前后相隔了50年,华尔街的形象在这50年里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善,在很多美国民众的心目中,华尔街依然是一个金钱的游戏场所,是一个富人的天堂。

真正意义上的华尔街 虽然,地理上的华尔街非常小,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华尔街是美国的资本市场乃至金融服务业的代名词。 毫无疑问,现在当我们说起华尔街,是指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华尔街,它早已远远超越了这条小街,也超越了纽约市最繁华的市区——包括华尔街在内的纽约金融服务区,而发展成为一条遍布美国全国的金融服务网络。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华尔街已经跨越了国界,扩展到全球的各个角落。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华尔街,不仅包括每天在华尔街上忙忙碌碌的几十万人,也包括远在佛罗里达的基金经理、加州“硅谷”的风险投资家或美国投资银行在伦敦的交易员,等等。

事实上,作为美国金融服务业的总称,华尔街实际上已经代表了一个自成体系的金融帝国。 经典政治学给世界强国所下的定义为:“其利益必须被其它国家所考虑的国家。”

因此,今天的俄罗斯虽然经济非常落后,但它仍然是一个世界强国。按照同样的道理,华尔街本身也已经强大到了一个世界强国的地步,尽管它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

根据2004年美联储数据,美国的资本市场(也称作证券市场,通常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的规模已远远超过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2004年,美国股市的市值达到17.2万亿美元,是美国GDP (12万亿美元) 的143% ;美国债市市值达到36.9万亿美元,是美国GDP的308%。

而在更早些的2000年,这两个数字还要更高些。 2001年9月11日,位于华尔街附近纽约金融区的世界贸易大厦遭到恐怖袭击,纽约交易所停止交易,这一刻,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几乎停摆,华尔街这个金融帝国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上的华尔街 华尔街的历史长达三百多年,又与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其它重大事件相互纠缠,错综复杂。简要地概括,它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历史阶段,中间穿插了两个转型期和三次战争,其发展还受到两种针锋相对的理念的影响。

第一阶段:华尔街的童年期 华尔街的童年期是从1653年到十九世纪末期。现在的纽约(New York)最初是荷兰殖民地,是荷兰裔移民的聚居地,当时叫做新阿姆斯特丹(Nieuw Amsterdam)。

普遍将新阿姆斯特丹市政委员会成立的那一年,即1653年,当做华尔街童年期的开始。 纽约早期的迅速发展和金融业在纽约的兴起,与荷兰人的商业精神有相当大的关系。

尽管资本主义的早期萌芽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开始,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是到了17世纪中叶在荷兰逐渐完善的。当时的荷兰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等,金融体系的发展催生了荷兰的经济起飞,使得这个面积很小的欧洲国家,一度成为了世界强国之一。

当荷兰人移民到北美,他们将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带到了新阿姆斯特丹。 在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被英国人攻陷,这个城市从荷兰人手里转到英国人手里,并被命名为新约克郡(New York,简称纽约),以献给当时的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和继承人,约克公爵(Duke of York)。

但是纽约的市民保持了荷兰人热爱商业、热爱挣钱的文化。今天在纽约工作和生活的人,还能体会到纽约这种崇尚金钱的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商业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往往对金钱越崇尚。

9.华尔街投行模式终结了吗

眼下,华尔街大投行破产的破产、转型的转型,曾经引以为傲的华尔街投资银行模式似乎走向终结。

但观察人士认为,华尔街的崩盘并非传统投资银行业的失败,而对中国来说,不仅需要大力培育自己的投资银行,而且更要加速发展。投资银行是金融史上重要的创新,尤其是美国投资银行业发展迅猛,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并对美国企业国际化提供了强大支持。

美国能够产生如此众多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与华尔街投资银行密不可分。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出台后,美国金融业开始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投资银行主要是提供金融领域人力资源服务,从事代理交易、承销、咨询等业务,为其他公司提供融资、投资等服务。这一模式在相当长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成就了华尔街神话,成为美国金融服务业最具竞争力的象征。

在美国投资银行发展登峰造极、几乎所有业务均被开拓完毕后,便开始了从提供金融服务向提供资金服务转型,而同时风险也陡增。投资银行涉险将触角延伸至高风险的新领地,如高杠杆比例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这为日后的崩溃埋下隐患。

一般情况下,提供资金服务的主要是商业银行,他们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这项业务超出了传统投资银行作为中介商角色的服务范围,因为投行资金的重要来源是从其他金融机构拆借而来,这决定了其资金具有不稳定性与高成本性。

不幸的是,在风险加大的同时,投资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却没有同步提高,最终酿成苦果。目前,美国商业银行逐步向传统投行业务渗透,尤其是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颁布后,分业经营壁垒被拆除。

商业银行纷纷成立投行部,承销业务也由债券扩展至股票。这种既有存贷业务又有投行业务的综合银行目前在美国风头正劲,以至于贝尔斯登、美林也要转投到摩根大通、美国银行两大综合银行羽翼下寻求庇护。

不过,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等专家指出的,华尔街投行的崩溃并不能说明是传统投资银行模式的失败。因为美国大量跨国企业巨头都是依靠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而不断发展壮大的,这其中,投资银行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而对于尚处“新兴加转轨”阶段的中国资本市场来说,加快发展投资银行意义更为重大。首先,中国资本市场需要逐渐成熟完善,作为资本市场重要中介的投资银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其次,中国金融创新明显不足。虽然美国目前暴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但中国金融创新的步伐绝不会就此止步。

中国要加快金融创新,就离不开作为创新重要主体的投资银行的参与。第三,美国金融业由混业到分业再到今日回归混业,似乎走了一个轮回,但这是为了适应其不同阶段市场的要求。

中国金融业现在仍实行分业经营,虽然一些金融机构初露综合经营端倪,但目前投资银行独立于商业银行模式也是出于现实基础的选择,具有合理性。当然,在今后我国投资银行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这也是华尔街这场悲剧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华尔街投资经历


专题推荐: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洲金融智库网版权所有
  亚洲金融智库网主要提供风险管控,网络安全,舆论公关,金融法务,金融培训等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