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新闻,党建新农村建设,蔷靖潞影,杨雨婷 张书记
 
位置: 亚洲金融智库网 > 金融法务 > 正文

居民投资储蓄行为变化分析数据图

时间:2021-06-10 17:04
本文关于居民投资储蓄行为变化分析数据图,据亚洲金融智库2021-06-10日讯:

1.根据现状分析我国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可行性

发展储蓄事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在积累资金、支持生产、回笼货币、平衡信贷收支、调节货币流通、缓和市场供求矛盾、帮助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引导消费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居民储蓄作为国家储蓄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储蓄是社会主义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国家财政拨款、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是社会主义银行信贷资金的三个重要来源。通过居民的储蓄,银行把大量闲散的货币资金聚集起来,再把这些资金贷放给各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使其在社会主义生产和经营中发挥作用。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储蓄是社会主义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增加社会主义积累又是加快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的物质保证。居民储蓄的实质是推迟消费,将消费转化为投资。

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是高储蓄率,高储蓄额,这样的现象有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为推进储蓄转变为其他金融资产创造了条件。但是总体而言,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在以上这些投资品种中,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都较好的产品并不多。比如在保险市场上,由于我国的商业保险起步较晚,居民的风险意识不强,2007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036亿元,只占了当年储蓄余额的4.08%。 从债券市场看,债券是国外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途径,我国也于1981年恢复了自1958年后停止了23年的国债发行,1984年起,我国的企业也开始通过社会和企业内部职工来发行企业债券,我国的金融机构也陆续发行金融债券来筹集专项资金。但总体看,债券市场对居民储蓄的分流十分有限,2007年,我国全年发行企业、公司债拳1821亿元,仅占当年储蓄余额的1.06%。从国债来看,目前它是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但是国债发行的幅度受到一国经济发展的制约,一般来说,国债的余额“只能以占财政收入或国民收入的一定比例为度”。而且目前的国债,面对银行、保险公司等市场主力发行的记账式品种多,少量面向个人的凭证式国债发行,每次都引来大批的投资者。国债虽然可以影响到居民储蓄,但国债对居民的影响,几乎等同于高息的储蓄。从股票市场来看,2007年股票成交金额已达到460556.22亿元,从股市的交易额与储蓄增长的变化来看,股市投资收益日益成为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股市的财富效应,使储蓄存款向股市迁移。在2000年5?19行情后,股市牛市特征明显,交易额大增,期间储蓄增长则减缓;但自国有股减持消息出台后,股市大跌,上海综指从2200多点到2005年5月跌破1000点,交易额急速下降,同期储蓄增加则十分明显,2005年下半年股市回暖,居民储蓄绝对数额虽然是增加的,但增速却明显放慢。2007年股市下跌,居民储蓄增速又有加快的趋势。从上例中可以看出股市的交易活跃程度虽然影响居民储蓄的行为。但是股市变化比较大,机制尚不成熟,风险大,老百姓不可能将自己的看病钱、养老钱投入其中。因此股市虽然也能分流居民的储蓄但是并不能起到持续的分流。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居民储蓄转为投资可行,但风险比较大

2.货币政策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规模的金融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也就是货币政策是否能系统地影响产出。一般来说,从货币政策的制定到执行,从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到收效等环节之间总有一段时间间隔,即所谓货币政策的“时滞”。

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时滞的存在增加了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风险,使宏观调控的操作更为复杂。

本文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对货币供应量与产出和价格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只有掌握了货币政策的有效程度和时滞的长短,才能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现状 1998年,国内总需求不足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出来,出口增长急剧下降,同时出现了通货紧缩。面对这种形势,货币当局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刺激内需,支持经济增长。

近几年来,央行积极推进利率体制改革,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启动公开市场操作,并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取消了贷款限额控制。 那么,我国的货币政策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芽现在我们简单回顾一下1999年以来我国货币实施的现状。

1.从货币政策对最终目标的影响来看 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在保持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平稳增长态势,各季度GDP都比上年同期增长7%~8%。

2000年由于货币供给速度增加,GDP的增长速度也有所增加。但经济增长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动,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以后则逐渐放慢。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和下降过程,1999至2001年物价水平呈上升态势,2001年中期达到最大值,此后缓慢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从走势上看,每年2月份价格指数水平最高,以后迅速下降,7月份到达波谷,下半年回升,直至次年2月。

2.从货币政策对最终目标的影响来看 近些年来,各层次货币供应量都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尽相同。与1999年初相比,2003年末M0增加了65%,M1增加了115%,M2增加了109%。

应该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较快,M0的月同比增长速度平均为11%,M1的月同比增长速度平均达17%,M2的月同比增长速度平均达16%。 然而,自1998年以来连续八次降息并没有带来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水平回升,各大商业银行普遍“惜贷”,超额储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居民储蓄存款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急剧增加,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贷款。

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货币政策无效。 只通过简单的数量变动趋势观察产出、物价、货币供应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不准确,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使用计量模型。

计量分析 由于货币供给、产出和物价是相互影响的,因此不适宜采用单方程分析。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把货币供给、产出和物价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

1.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主要探讨货币供给与产出和物价之间的关系。采用M1的增长率作为货币供给指标,以真实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代表产出水平,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9年1月份为100)代表一般物价水平。

基础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每月公布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数据区间为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份。

对产出、物价、货币供应量这几个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概括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这几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且我国的信用渠道和货币渠道也是相互影响的。可以说,在此基础上建立的VAR模型是有效的。

2.冲击响应 冲击响应是测量1个单位的货币供应变化对产出、物价及其自身的影响。对VAR模型进行冲击响应分析,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产出、物价和货币供应量的动态特性。

从冲击响应结果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在短期内对产出的波动有影响,货币供应量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存在滞后。货币供给变化初期,产出并没有发生变化,而在2个月后,对产出的影响达到最大,此时产出比初始水平上升了12%左右,此后对产出的影响呈下降趋势,在大约16个月的时候,产出波动明显减弱。

货币供给的变化对价格波动也有影响。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物价开始上升,并在6~7个月左右达到最大,比初值上升0.3%;此后货币供应量变化带来的影响逐渐减弱,大约在26个月左右,这种影响基本消失。

3.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的作用就是分析各因素的贡献程度。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是一个由弱到强的渐进过程。

从短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只解释了产出波动的10%左右、物价波动的1%;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产出波动有25%左右的贡献率,对物价波动的贡献率达到了55.8%。也就是说,货币变动是物价变动的主要原因,而其对于产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结 论 通过运用协整理论和基于VAR模型的冲击响应、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方法,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1.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只在短期内对实际产出有影响,。

3.货币政策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2113量或信用规模的金融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也就是货币政策是否能系统地影响产出。一般来说5261,从货币政策的制定到执行,从货币政策的具体4102实施到收效等环节之间总有一段时间间隔,即所谓货币政策的“时滞”。

时滞是影响货币1653政策有效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时滞的存在增加了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风险,使宏观调控的操作更为复杂。

本文在向回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对货币供应量与产出和价格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只有掌握了货币政策的有效程度和时滞的长短,才能制定答正确的货币政策。

4.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1800字左右

在目前储蓄存款利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居民储蓄何以居高不下并持续增长呢? 高储蓄的四大成因 笔者认为,收入增长、消费不足、投资渠道狭窄、人口和文化背景因素是导致我国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首先,收入是影响储蓄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稳定,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最新修订结果,1993—2004年,我国年均GDP的实际增速要高于原核算数0.8个百分点;而经济普查发现的2.13万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漏统,意味着有同等数量的城镇居民收入和企业盈余的增加(因为按收入法核算,GDP等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在税收收入数字完整准确的情况下,主要体现为劳动者报酬和企业盈余的增加)。

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要高于以前的估计。可以预见,在提高个税起征点、全面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政策的影响下,居民收入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支持居民储蓄走高。

其次,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即期消费能力不足,预防性储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老百姓承担了经济社会改革的巨大成本,住房、教育、医疗更被媒体戏称为新的“三座大山”。

目前,我国有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加上子女教育开支庞大,养老制度不明朗,就业形势不乐观,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因此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用于即期的消费不足,预防性储蓄明显增加。

再次,居民投资渠道狭窄也是造成储蓄猛增的原因之一。股市持续低迷,楼市正在经历调控,国债虽受追捧但发售量受限,红火一时的人民币理财和货币市场基金因收益难以令人满意和其他原因而陷于停顿,信托产品因门槛过高而曲高和寡。

因此,将钱存入银行便成为普通老百姓的首要和唯一选择。 最后,人口和文化背景因素也是高储蓄的一个成因。

就人口年龄结构看,一般而言,低龄及老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储蓄动机强。而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正处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

从文化背景看,高储蓄可解释为东亚文化的特质,不仅中国如此,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都有高储蓄的历史和传统。 硬币的两面 从正面看,储蓄作为投资来源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

以二战后的日本为例,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主要靠国内的高储蓄率,从而由“储蓄大国”变成“经济大国”。日本为赶超欧美工业发达国家,从1951年到1978年,全国总储蓄率平均在30%以上,其中1961年高达42%。

这种高储蓄率支持了大规模的投资,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中国也是典型的高储蓄国家,目前的储蓄率已超过40%。

高储蓄率必然导致高投资率,2000-2004年,中国投资率分别为36.4%、38%、39.2%、42.3%和43.9%,投资成为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引擎。高储蓄率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资金来源,而且还保证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然而,高储蓄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样不可低估。国内的高储蓄加上吸引的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导致中国经济外部失衡、资源配置失调以及放弃消费。

若李嘉图定律在当今的中国仍然有效,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以牺牲某些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为代价,那么需要指出的是,牺牲当今一代低收入群体的福利并不意味着将来的一代会更富有。其次,储蓄的高增长还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

中国的高储蓄还会持续7-10年? 究竟高储蓄率能够保持多长时间?由于世界上实现了由穷变富的经济体为数不多,目前尚且缺乏足够的样本来进行计量分析。并且各经济体的文化传统背景各不相同,维持高储蓄率的时间必然会有一定的差异。

然而有一点结论是相当清晰的:维持高储蓄率的时间很难超过一代人。因为,在第一代人依然是社会劳动力主体的时候,收入和消费几乎等比例增长。

储蓄率在高水平上波动。岁月推移,越来越多的第二代年轻人参加工作。

随着第二代人在16-60岁年龄段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整个社会的消费行为也会逐渐发生变化。最终,消费的增长速度必然会超过收入增长速度,从而使得储蓄率呈下降态势。

韩国和台湾地区保持高储蓄率25年左右,考虑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储蓄依然保持着较大的份额,中国大陆的高储蓄率可能维持25-30年。如果我们以1987年作为“趋于成熟阶段”的起点,那末,大约在2012-2017年期间,中国大陆的储蓄率将明显出现下滑趋势。

由于储蓄率下降有可能对中国的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重大的冲击,因此必须在储蓄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的时期抓紧推进金。

5.【电大西方经济学的试题】

一、填空题二、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限性.2.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同方向变动.3.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4.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就是会计利润,会计利润减去机会成本就是经济利润.5.(用公式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AR=AC _.6.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7.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_非排他性_和非竞争性8.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_技术进步 _,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9.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_增加,物价水平上升.10.消费函数图中的45°线表示在这条线上任何一点都是收入等于储蓄_.11.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_.12.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_政府支出与税收.13.开放经济中的乘数_小于封闭经济中的乘数.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的,将其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种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B.互补品价格上升 2.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B.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不同 3.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B.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4.下列哪一个不是垄断竞争的特征? A.企业数量很少 5.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 B.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6.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被称为: B.国内生产总值 7.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而导致的失业称为: B.摩擦性失业 8.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原因是: A.消费减少 9.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 C.提高失业率10.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导致: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三、判断正误题:1.(* )对"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研究属于实证方法.2.( .√)当我们想让人们节约水时,提价是最有效的方法.3.( .*)一种物品效用的大小表明它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多大.4.( *)与单一定价相比,歧视定价获得的利润更多,因此垄断者普遍采用歧视定价.5.(* )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由政府来取代市场机制.6.(√)货币数量论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7.(√)在短期内,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8.(√ )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9.(√ )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10.( √)汇率贬值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四、计算题(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1.某种商品在价格由8元下降为6元时,需求量由20单位增加为30单位.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已知P1=8,P2=6,Q1=20,Q2=30.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2)根据计算结果,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该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1分)\2.某国的人口为2500万人,就业人数为1000万人,失业人数为100万人.计算该国的劳动力人数和失业率.(1)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即该国的劳动力为1000+100=1100万人.(2分)(2)该国的失业率为:100/1100=0.09,即9%.(3分)五、问答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1.总产量、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根据这种关系确定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3分)(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4分)(3)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4分)(4)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在使平均产量最大和总产量最大之间.(4分)2.用IS-LM模型分析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IS一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3分)(2)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是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3分)(3)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即从LM0移动到LM1.(3分)(4)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引起GDP从Y0增加到Y1,利率从i0下降为i1.(3分)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实证方法要回答的问题是_是什么,规范方法要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2.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3.当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均衡时,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需求量与供给量也相等,处于这种均衡状态的市场称为市场处于市场出清状态.4.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的大小只能用序数表示.5.在分析技术效率时,短期是指企业不能全部调整_所有。

6.八次调低利率,但居民储蓄仍然保持持续增长,居民为什么选择储蓄而

首先,利率变化直接影响的是增速变化(二阶量),而非规模增长。

这可以用“流动性陷阱”解释。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在超低利率与高储蓄率的共同作用下,货币政策变得无效。

其他可以借鉴的思路包括:

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出发,居民并非理性人,具有“亏损厌恶”情绪。例如如果人们有一些投资套在股市里,这将阻碍他们增加投资的意愿,同时也导致减少消费(负的财富效应)。

还可以考虑数据失实。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中,调低利率、居民储蓄增长可能并非真实情况,而是统计数据出现了偏差。原因是银行给予企业储蓄利率较低,因此企业倾向于按照居民储蓄的名义存钱,而且银行为了争取业务,也提供了各种变通方法,因此很多中小企业主确实就是这么做的。至于企业储蓄为什么增加,则是因为投资环境恶化,而这并没有通过调低利率得到改善。

居民投资储蓄行为变化分析数据图


专题推荐: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洲金融智库网版权所有
  亚洲金融智库网主要提供风险管控,网络安全,舆论公关,金融法务,金融培训等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