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对策,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3-01-19日讯:
2008年以来,美国华尔街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目前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世界经济衰退迹象明显。由于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需求减弱,中国经济也面临很多困难,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银行业作为与宏观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行业,正在经历金融动荡和实体经济下滑的双重考验,银行业的“冬日”已经来临。金融危机下,银行如何过冬已引起广泛的思考和争论。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近10年来,中国银行业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到目前为止,银行业遭受到的直接损失非常有限。从工行、建行、中行、交行、招行、兴业、中信等7家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债券来看,占其投资比例不高,银行已经准备了足够的拨备缺口,并没有对中国银行业的基本面带来重大影响。据统计,截至去年11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61.1万亿元,资产总额快速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6905.15亿元,同比增长39.5%,盈利能力持续增强。由此可鉴,我国银行业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银行业实力被认为是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不是对银行业的直接财务影响,而在于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进而对我国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构成威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仍无法判断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见底。从资金投入和救市措施来看,各国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是危机没有在金融层面得到控制,还在向实体经济层面传导。银行业与整个实体经济密切相关,如果实体经济出现问题,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就会受到影响。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负面影响集中体现在银行收入增速的下滑上。这主要由如下几个原因所致:
一是信贷对象减少。当前,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国内房地产等重要领域依然面临回调压力,将连带影响诸多行业。不少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盈利能力减弱,银行信贷资质大大降低。中国人民银行第四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17.9%的企业家预计下季国内订单继续下降,19.0%的企业家预计下季出口订单将下降,分别比上季增加10.2个和10.7个百分点;企业盈利预期指数为-2.0%,比上季下降14.5个百分点。第四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消费意愿略有下降,未来3个月中准备购房的居民人数占比比上季低0.6个百分点,是1999年有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外需和国内房地产等重要行业需求下滑的情况下,企业的存货调整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工业生产、能源消耗以及进口贸易的下行。银行此时扩大信贷投放,需要承受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
二是利差收窄。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去年9月以来,央行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使银行的利差大为缩小。其中下调贷款基准利率而保持存款基准利率不变的非对称降息,直接性的缩小了银行存贷净利差。为了支持房地产业发展、鼓励个人购房,银行又在降低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对个人购房贷款实行七折优惠。另外,还需要从隐性来看,那就是银行存款的期限结构。2005年以来出现最多的现象是存款活期化,而2008年以来则出现的是存款定期化现象,我们知道活期存款利率水平非常低,而定期存款则要高得多。如果活期存款大量转化为定期存款,则会显著增加银行成本,存贷净利差就会缩小。由于利差收入是银行的主要经营收入,利差缩小无疑会使银行的盈利空间压缩,经营压力加大。
三是中间业务受到影响。2005年之后,受证券市场火爆行情等因素影响,银行业中间业务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迅速提高。但是,自2008年以来,证券市场行情急转直下,代销基金等中间业务收入将大大减少。另外,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消费不振,银行信用卡业务面临的潜在风险正在加大,对银行的稳健经营造成一定影响。
二、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应对金融危机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银行业担负着向实体经济输送“新鲜血液”的重任,其经营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经济的运行。如果金融业出了问题,银行失去了“供血”能力,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因此,增强银行业盈利能力、化解金融风险,从国家层面上,需要政府创造宽松环境,给予银行业更多的呵护,支持银行业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比如,在放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对银行业中小企业贷款给予适度的风险补偿的同时,还可以适当降低税负,减轻银行业的经营负担。据专家测算,银行营业税每降低1%,盈利即可提升3%左右。银行负担减轻了,银行经营就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就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险,为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对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在金融危机面前,一定要沉着冷静,积极应对,通过多方面努力度过“严冬”。
1.要紧跟国家政策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2008年11月,中央公布了两年投资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紧接着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又陆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配套方案。4万亿投资中,来自中央的投资安排可达1.8万亿元,所剩资金缺口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按照以往的市场规律,银行业为此缺口贡献的新增贷款至少要占到2万亿左右。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深入研究、合理规划,吃好“政策饭”。
首先,直接介入政府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一般都是优良项目,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景气下滑的情况,政府投资项目更是风险较低而收益比较有保证的优质贷款项目,是各大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焦点。其中,铁路、公路、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是政府投资的重点。这类基建工程,一方面是中央已明确配套资金会到位,信贷投放安全系数较高,即使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也有国家“兜底”;另一方面,基建工程的利差也颇为可观。因而,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压力前所未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甚至保险资金都对基建投资项目虎视眈眈。在这个庞大的诱人的蛋糕面前,各家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管理能力和风险偏好,积极介入政府投资项目,实现贷款规模的较快发展。
其次,积极介入政策支持领域。当前,由于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三农”问题等比较突出,出于银行自身稳健型经营的考虑,在这些领域的信贷必须谨慎。但是,在另一方面必须看到,中央明确提出改善民生,支持新农村建设,并安排了相应的政府投资资金。随着这些领域政府投资的到位,加之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的到位,会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对金融需求将会大幅增加,将为银行带来部分商机。在一系列明确的支持政策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可以谨慎的、有选择的介入这些领域,通过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来实现自身业务的增长。
第三,大力拓展政策扶植行业业务。这次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不仅着眼于“保八”的年度目标,而且着眼于长远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行业,已作为政策重点扶植的对象,各项优惠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将陆续出台。就长远来看,这些行业虽然当前在我过属于薄弱行业,但是在政策扶持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预期下,这些行业有着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着巨大的市场影响力。银行介入这些朝阳行业不但可以实现贷款规模的扩张,而且会培育更多的潜力客户,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充分发展自身特色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下,企业投资意愿萎缩,银行的业务资源更加稀缺,对优质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银行的经营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夺取先机,平稳渡过困难时期,因此吃“特色饭”是银行“过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
首先,要坚持特色定位。每个银行的发展历史、成长环境各不相同,由此形成的业务基础和客户群体各不相同。银行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明确界定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和目标市场,形成自己的特色定位,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其次,要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对吸引客户,抢占资源极为重要,只有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够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中赢得并留住客户。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客户对购买银行产品更加谨慎、对风险和收益的要求也更高,商业银行只有结合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开发一些符合金融危机下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才能弥补中间业务和客户金融需求不足的消极影响,实现业务的平稳增长。
第三,要塑造特色品牌。银行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誉的竞争、品牌的竞争,特色品牌一旦形成并被市场接受就会变成银行持久竞争优势,所以在危机的条件下,银行更应该重视自身特色品牌的塑造,通过特色品牌的塑造来赢得客户和市场的信赖。
最后,要拓展特色业务。在实体经济增速下滑的形势下,银行业务蕴含的风险也在加大,银行不应该盲目的扩张业务,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拓展符合自己市场定位、风险偏好的特色业务,经营自己所熟悉行业和领域的业务,这样才能够在危机中既保持业绩的平稳增长,又可以有效防范经济形势恶化所带来的风险。
3.要严抓风险管理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银行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国际、国内经济动荡的形势下,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金融危机是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一次检验和洗礼,银行能否成功度过危机,实现平稳发展,关键要吃好“风险饭”。
第一,要有效识别风险。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华尔街的顶级投行纷纷倒下,历史悠久的商业银行也在危机中岌岌可危。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风险识别出了问题,忽视了金融衍生产品所带来的巨大风险。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我国银行业深刻认识到有效识别风险的重要性。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市场变得愈加复杂,风险无处不在,只有有效地识别风险,才能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
第二,要持续监测风险。从最初的次级债券到后来的金融衍生品风险集中爆发,可以看出风险是有一定的迷惑性和潜伏期的,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持续监测资产的风险,及早发现及早处置。经济下滑经常伴随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因此银行应持续监测贷款风险,加强贷后管理,未雨绸缪。
第三,要科学经营风险。收益必然伴随着风险,银行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不经营业务,而是要科学经营风险。当前形势下,银行更应该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风险制度、优化风险流程,通过金融危机的外部压力提高经营风险的能力,在危机中积蓄未来发展的力量。
尽管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但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银行只要准确把握宏观政策、努力塑造特色品牌、持续关注经营风险,一定能够战胜寒冬,迎来下一个发展春天。
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应对金融危机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银行业担负着向实体经济输送“新鲜血液”的重任,其经营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经济的运行。如果金融业出了问题,银行失去了“供血”能力,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因此,增强银行业盈利能力、化解金融风险,从国家层面上,需要政府创造宽松环境,给予银行业更多的呵护,支持银行业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比如,在放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对银行业中小企业贷款给予适度的风险补偿的同时,还可以适当降低税负,减轻银行业的经营负担。据专家测算,银行营业税每降低1%,盈利即可提升3%左右。银行负担减轻了,银行经营就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就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险,为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对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在金融危机面前,一定要沉着冷静,积极应对,通过多方面努力度过“严冬”。
1.要紧跟国家政策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2008年11月,中央公布了两年投资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紧接着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又陆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配套方案。4万亿投资中,来自中央的投资安排可达1.8万亿元,所剩资金缺口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按照以往的市场规律,银行业为此缺口贡献的新增贷款至少要占到2万亿左右。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深入研究、合理规划,吃好“政策饭”。
首先,直接介入政府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一般都是优良项目,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景气下滑的情况,政府投资项目更是风险较低而收益比较有保证的优质贷款项目,是各大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焦点。其中,铁路、公路、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是政府投资的重点。这类基建工程,一方面是中央已明确配套资金会到位,信贷投放安全系数较高,即使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也有国家“兜底”;另一方面,基建工程的利差也颇为可观。因而,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压力前所未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甚至保险资金都对基建投资项目虎视眈眈。在这个庞大的诱人的蛋糕面前,各家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管理能力和风险偏好,积极介入政府投资项目,实现贷款规模的较快发展。
其次,积极介入政策支持领域。当前,由于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三农”问题等比较突出,出于银行自身稳健型经营的考虑,在这些领域的信贷必须谨慎。但是,在另一方面必须看到,中央明确提出改善民生,支持新农村建设,并安排了相应的政府投资资金。随着这些领域政府投资的到位,加之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的到位,会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对金融需求将会大幅增加,将为银行带来部分商机。在一系列明确的支持政策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可以谨慎的、有选择的介入这些领域,通过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来实现自身业务的增长。
第三,大力拓展政策扶植行业业务。这次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不仅着眼于“保八”的年度目标,而且着眼于长远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行业,已作为政策重点扶植的对象,各项优惠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将陆续出台。就长远来看,这些行业虽然当前在我过属于薄弱行业,但是在政策扶持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预期下,这些行业有着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着巨大的市场影响力。银行介入这些朝阳行业不但可以实现贷款规模的扩张,而且会培育更多的潜力客户,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充分发展自身特色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下,企业投资意愿萎缩,银行的业务资源更加稀缺,对优质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银行的经营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夺取先机,平稳渡过困难时期,因此吃“特色饭”是银行“过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
首先,要坚持特色定位。每个银行的发展历史、成长环境各不相同,由此形成的业务基础和客户群体各不相同。银行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明确界定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和目标市场,形成自己的特色定位,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其次,要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对吸引客户,抢占资源极为重要,只有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够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中赢得并留住客户。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客户对购买银行产品更加谨慎、对风险和收益的要求也更高,商业银行只有结合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开发一些符合金融危机下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才能弥补中间业务和客户金融需求不足的消极影响,实现业务的平稳增长。
第三,要塑造特色品牌。银行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誉的竞争、品牌的竞争,特色品牌一旦形成并被市场接受就会变成银行持久竞争优势,所以在危机的条件下,银行更应该重视自身特色品牌的塑造,通过特色品牌的塑造来赢得客户和市场的信赖。
最后,要拓展特色业务。在实体经济增速下滑的形势下,银行业务蕴含的风险也在加大,银行不应该盲目的扩张业务,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拓展符合自己市场定位、风险偏好的特色业务,经营自己所熟悉行业和领域的业务,这样才能够在危机中既保持业绩的平稳增长,又可以有效防范经济形势恶化所带来的风险。
3.要严抓风险管理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银行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国际、国内经济动荡的形势下,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金融危机是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一次检验和洗礼,银行能否成功度过危机,实现平稳发展,关键要吃好“风险饭”。
第一,要有效识别风险。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华尔街的顶级投行纷纷倒下,历史悠久的商业银行也在危机中岌岌可危。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风险识别出了问题,忽视了金融衍生产品所带来的巨大风险。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我国银行业深刻认识到有效识别风险的重要性。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市场变得愈加复杂,风险无处不在,只有有效地识别风险,才能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
第二,要持续监测风险。从最初的次级债券到后来的金融衍生品风险集中爆发,可以看出风险是有一定的迷惑性和潜伏期的,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持续监测资产的风险,及早发现及早处置。经济下滑经常伴随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因此银行应持续监测贷款风险,加强贷后管理,未雨绸缪。
第三,要科学经营风险。收益必然伴随着风险,银行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不经营业务,而是要科学经营风险。当前形势下,银行更应该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风险制度、优化风险流程,通过金融危机的外部压力提高经营风险的能力,在危机中积蓄未来发展的力量。
尽管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但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银行只要准确把握宏观政策、努力塑造特色品牌、持续关注经营风险,一定能够战胜寒冬,迎来下一个发展春天。
一楼的很详细,补充一点,就是银行增加了市场的资金流动性,却没有放松对贷款审批的要求。
上银监会或人民银行网
专题推荐:
2014年银行业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