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新闻,党建新农村建设,蔷靖潞影,杨雨婷 张书记
 
位置: 亚洲金融智库网 > 金融培训 > 正文

最新法律法规解读

时间:2021-04-19 09:18
本文关于最新法律法规解读,据亚洲金融智库2021-04-19日讯:

1.规新交规包括哪些法规

闯红灯:记6分罚100元

交规是“交通规则”的简称,通常特指我国正在实施的交通管理规章制度。近期,公安部宣布新交规定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相信很多车主对新交规还不太了解,新交规与之前相比有哪些变化?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今天畅网小编和大家一起解读2013年新交通法规,梳理一下容易造成扣分的驾车行为,尽量避免车主们在驾车过程中出现违规现象。

以下交通法规,公安部规定从2013年1月1日00点00分开始实施。

1、闯红灯:记6分罚100元。(老交规记3分罚200元)。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在实际过程中很多人还很难做到。很多车主经常说:“闯黄灯没事”,这是错误的。在这里我们倡导只要黄灯亮起,您最好就将车停下为上策。还有很多车主都说来不及踩刹车或者会造成追尾。其实我们过路口的时候速度应该是慢的,按照正常来讲,只要车速不快,一般踩刹车都可以占住的。只有您车速过快或后车跟的过近才会导致事故发生。但是任何条件下,不闯红灯还是第一准则,如果您贸然抢灯,很容易发生碰撞。

编辑点评:虽然老交规扣分少罚钱多,但是车主有4次闯红灯的机会,才进学习班。而新交规虽然罚钱少,但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否则学习班您是必进了。

酒驾:记12分5年内不得再考取驾照

2、酒驾:记12分5年内不得再考取驾照。(老交规记12分吊销驾照6个月并处罚金)

酒后驾车,无论您是酒驾还是醉驾都是不允许的。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不负责,对其他人也是一种潜在的危害。很多司机朋友抱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不被警察抓住或者没出交通意外就算没事。在这里奉劝报侥幸心理的司机朋友们,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要等出事再去想当初。只要您开车,酒就不要碰了。如果您真的被查出酒驾或者不幸发生交通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还要承担法律责任。交通法规定:酒精含量达到20mg/100ml但不足80mg/100ml,属于饮酒驾驶;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80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

编辑点评:酒后驾车是绝对不允许的,有些朋友由于身体原因酒精发挥较慢,很有可能再检查时酒精含量超标。我们建议您在喝酒后,过24小时或更长时间再驾驶机动车辆。在此也提醒伴有侥幸心理的朋友,切勿酒后驾车。

驾驶员不系安全带记3分罚100元

3、驾驶员不系安全带记3分罚100元。(老交规未规定)

有些朋友说,我就开1公里还系安全带,有系这功夫都到了。不要小看安全带,在意外发生时它很有可能救你一命。所以,上车系安全带不仅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也是为家人负责。在此提醒广大车主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编辑点评:系安全带要养成习惯,现在抓拍的摄像头分辨率很高,不要报侥幸心里,4次同样的错误,就会导致您进学习班。还有,安全带是救命带,对自己负责才是对家人负责。

副驾不系安全带记1分罚50元

4、副驾不系安全带记1分罚50元。(老交规未规定)

驾驶员们肯定都会问,驾驶员系安全带是为了安全不扣分,和副驾驶有什么关系?从安全角度看,其实正驾驶与副驾驶的安全系数是相等的。很多驾驶员都能很好的管住自己,在此也提醒广大车主能时刻提醒坐副驾驶的人员,系好安全带。

编辑点评:安全带不仅是正驾驶员的救命带,也是车上所有乘员的救命带。所以大家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不让正驾驶员扣分,自觉上车系好安全带。另外,提醒驾驶员车主们,12次副驾驶不系安全带,就有可能进学习班了,切勿忽视。

行驶中拨打手机记3分罚100元

5、行驶中拨打手机记3分罚100元。(老交规未规定)

在我们安全驾驶当中,双手应该稳握方向盘,手动挡需换挡时,才会单手瞬间或很短时间内离开方向盘,进行换挡,而另一只手还需稳握方向。(转弯处一般不会换挡)。自动挡不应该有双手离开方向盘现象。打手机为什么不行呢?首先是注意力的问题,打电话至少大部分注意力是放在手机上了,虽然您会一边看手机一边看前方状态,但是事故危险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情。开车最切忌注意力不集中。您的不经意,会导致意外随时发生。

2.6月1日起,哪些新的法律法规

一批法律法规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环保法25年首次大修2014年12月30日15:19来源:人民网-法治频道手机看新闻人民网北京12月30日电(李楠楠实习生周明)1月1日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史上最严环保法”将实施,有望推动大气雾霾治理;预算法规定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纳入预算;2015年1月1日起取消部分高考加分项目;明年起流动人员档案服务免费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颁布,规范经营许可;中国三项铁路新规将施行……2015年1月1日起,一批法律法规将开始实施。

环保法25年首次大修有望推动大气雾霾治理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新环保法将于2015年1月1日施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环境保护基本理念、公众参与、法律责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修改。

环境保护法从1989年公布实施以来,此次是第一次进行修改。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都受到了雾霾天气的影响,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是否有助于治理大气污染,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此,环境保护部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表示,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对于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污染公共事件专门作出规定,增加了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的机制。【详细】预算法: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纳入预算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修改后的预算法不仅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纳入预算”,而且将预算公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人大批准的政府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等报告,以及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等,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向社会公开。

此外,有关财政的一些专项工作,例如政府采购情况、转移支付政策与执行等情况,也要求必须及时公开。这意味着,社会公众将更容易获得预算的相关信息,媒体对预算的解读、分析也将更准确。

【详细】教育部等部门:2015年1月1日起取消部分高考加分项目12月17日,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简称“意见”),规定自2015年1月1日起,取消重大体育比赛获奖者、二级运动员统测合格者、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突出事迹者、奥赛获奖者、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等全国性加分项目。【详细】明年起流动人员档案服务免费费用纳入财政预算12月15日,中央组织部、人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五部门已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自2015年1月1日起取消收取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费、查阅费、证明费、档案转递费等名目的费用,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要提供免费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

各地要将相关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通知》强调,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实行“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管理体制,由县级以上(含县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以及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授权的单位管理,其他单位未经授权不得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跨地区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可由其户籍所在地或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管理。【详细】《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颁布规范经营许可10月,交通运输部颁布了《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4年第16号,以下简称《规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规定》分为总则、经营许可、运营服务、运营保障、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七章,共54条,规定了出租汽车经营许可、安全运营、服务要求和市场监管等内容。【详细】中国三项铁路新规2015年1月1日起施行12月24日,国家铁路局发布了《铁路运输企业准入许可法》、《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检查管理法》和《铁路旅客车票实名制管理法》,三项新规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铁路运输企业准入许可法》对投资建设铁路的企业,明确其有权自主决定铁路建成后的运输经营方式,并可以通过合作、委托及其他合法经营方式具备规定的许可条件。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检查管理法》在防止铁路旅客运输安全事故,维护铁路站、车正常秩序,促进铁路运输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铁路旅客车票实名制管理法》在让广大旅客能够快捷进行购票和查验方面作出了规定。【详细】《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4版)》将实施空气指数将成为硬指标将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4版)》提出明确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或空气污染指数(API)不超过100的天数≥300天,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值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自明年起,空气质量指数将成为“国家卫生城市”的硬性指标。【详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法》将施行对进口煤影响深远9月15日,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等六部委公布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法》(以下简称《法》),《法》主要涉及商品煤的定义、指标以及销售、使用、运输的限制条件,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珠海横琴煤炭交易中心对《法》解读认为,进口煤并未。

3.民法总则一百五十三条规定是什么意思

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解读 就第1款而言,重点需要理解的是但书规定,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二)》规定,这其实是将强制性管理性规定排除在外,因为强制性管理性规定并不影响法律行为效力。

但这种提高强制性规范位阶(如仅限于法律、行政法规)、将强制性规范限制在效力性规定的做法,并不可取。究其原因,有兴趣的同学可查阅朱庆育:“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评注”,载《法学家》2016年第3期。

比较法上认为,出于对大众利益的保护,需要限制自由制定合同内容的可能性,为此内容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公序良俗的法律行为无效。德国法上类似于第153条第1款规定是第134条。

若要适用第134条使法律行为无效,一方面需要存在禁止性法律,另一方面对该禁止的违反导致法律行为无效。然从第134条本身无法得出某法律规范是否包含禁止性规定以及违反该规定是否会导致法律行为无效,因为这必须根据各个法律条款的意义及目的,最终解释确定。

由此可见,这里存在的法律逻辑是违反了某一强制性规范且若让其有效则有违该强制性规定的目的,故必须使其无效。而不是我国司法实践中认为的那样,因违反强制性效力性规定而无效。

换言之,德国法是结合规范目的及法律行为综合判断法律行为效力,而我国现行法是先判定某一规定属于强制性效力性规定,然后因为某一法律行为违反,故无效。关于违反禁止性法律的后果,只有当该条款未作出其他规定时,该法律行为才因违反禁止性规定而无效。

于此需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有些禁止性法律反对的只是法律行为被缔结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而并不希望阻碍法律行为的效果。因此违反此类禁止性规定,并不会导致法律行为无效。

第二,其他禁止性规定因反对法律行为内容,故禁止其发生效力,即违反此类内容禁止的法律行为通常是无效的。但也存在两个例外:(1)如果禁止性法律只反对法律行为中一方的行为,则要特别审查该法律行为应当无效还是考虑到无过错方的利益而使之有效。

比如被欺诈而缔结的购买赃物的合同。如果使之无效,则对善意的被欺诈人似乎不利。

(2)若禁止性法律规定所针对的是合同的内容,违反法律规定原则上无效,但为履行该无效负担行为所实施的处分行为是有效的,因为处分行为价值中立,原则上并不存在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形,但也存在例外。若禁止性法律规定既否定了负担行为内容又不允许商品的移转,那么不仅负担行为无效,处分行为同样无效。

就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负担行为无效角度看,除负担行为无效外,为缔结被禁止的负担行为而授予的意定代理权的行为同样无效。鉴于禁止性规定文义限制,某一法律行为虽未违反禁止性规定的形式要求,但所实现的法律效果却被该禁止性规定所禁止,为实现禁止性规定之立法目的,应当使该法律行为无效。

这就是典型的规避行为。换言之,不管规避行为采取何种方式实现法律禁止的目的,即使这种方式并不违反禁止性规定,但只要目的违反就要无效。

于此这就意味着禁止性法律规定必须超出其文义适用于按照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而应适用的情况。比如,根据法律规定,甲不得购买经济适用房,然后甲授意符合条件的乙前往购买,然后赠与给甲。

虽然甲没有直接购买经济适用房,但却获得经济适用房的所有权,故应当使该赠与行为无效。就第2款而言,吸收了《民法通则》第58条第5项以及《合同法》第52条第4项的内容,确定了“公序良俗”作为判断法律行为效力的判断标准。

于此需要掌握的是:1.公序良俗是一个需要进行价值填补的概念,应根据普通人的价值观念进行判断,经过德国司法实践的发展来看,违反善良风俗的常见类型如下:(1)目标在于实施被普遍否定的行为;(2)过分的束缚性合同;(3)过分利用垄断地位可能违反善良风俗;(4)给某一债权人提供过分的担保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5)违反婚姻家庭法规;(6)暴利行为(采用卑鄙的手段致使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严重不对称)。2.无效的前提需要违反善良风俗。

从主观方面看,行为人必须知悉违反善良风俗的事实情,但不以其认为违反善良风俗为必要;就合同而言,原则上需要双方当事人的行为都违反善良风俗。否则如果只有一方违反善良风俗,那么若让合同无效,对正当的当事人而言就是不公平的。

但是如果违反公序良俗正好体现在向行为相对方实施的行为中,那么例外情况下单方面违反风俗即已足够。3.判断违反善良风俗的时间,这要区分法律行为缔结时间与法律效果发生时间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以缔结法律行为时为准,故即使善良风俗嗣后发生变化,也不影响法律行为效力。

但如果不一致,则以发生效果的时间为准,毕竟违反善良风俗的目的并非在于惩罚卑鄙的道德观念,而是阻止应被否定的法律后果,因此当事实发生变更时,产生法律后果的时间同样重要。比如,为报答与自己通奸的情人,被继承人在遗嘱中将其作为唯一继承人。

这一遗嘱显然违反了公序良俗要求。但若之后两。

4.新劳动法解读的解读内容

立法宗旨非常明确,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是前法与后法,旧法与新法的关系,按照《立法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不一致的地方,以《劳动合同法》为准;《劳动合同法》没有规定而《劳动法》有规定的,则适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劳动合同法》突出了以下内容:一是立法宗旨非常明确,就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强化劳动关系,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二是解决目前比较突出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订立劳动合同的问题;三是解决合同短期化问题。用人单位有自主权,劳动者可自主选择《劳动合同法》是比较完整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在涉及劳动关系双方基本权利方面都给予了充分保障,保障劳动关系双方都有一个基本权利。

劳动者在就业方面有一个自由流动、自主选择的权利,而用人单位有一个用人用工的自主权,今后不允许对劳动者的流动加以特别限制。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最基本的原则是提前告知。

《劳动合同法》39条、40条、41条,对比《劳动法》的相关条款,有了很大调整,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得到充分保障。以前的用工形式很多,有正式工、临时工、农民工、周转工、农转非等。

《劳动合同法》规范了用工形式,明确规定3种用工合同: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一月内不签订合同,赔劳动者两倍工资《劳动合同法》对订立劳动合同作出了新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并且应当在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违反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签订合同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签订无固定期合同,出法定事由仍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稳定劳动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是一种非常好的用工形式。

从国外看,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主流形式,是基本常态。《劳动合同法》强化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也对解除劳动合同放宽了条件,是相辅相成的。

《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一些用人单位只看到前边强化的,没看到后面规定的,包括个别专家的一些错误解读。有人认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不能解除了,“铁饭碗”了,终身雇佣制了,其实不然,解除劳动合同有明确规定,出法定事由仍可以解除。

《劳动合同法》是一个完整的机制,前后条文是有联系的。只要用人单位以前管理很规范就没什么影响,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规章制度、制度不完善的企业,就有影响,原来的一套做法行不通了。

合同期时间有长短,续签两次为无固定可以签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合同期太短,就不能约定试用期。

这是从试用期的角度来说,因为有滥用试用期的问题,《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做了限制。为了应对《劳动合同法》,现在有些企业想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以规避给予经济补偿的规定。

对此,有关部门也要作出具体规定。签合同最稳定的还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没有大的问题,劳动者好好干活,不违法乱纪,用人单位、企业生产经营都很正常,这样的无固定期限应当到劳动者领养老金。

当然,效益不好了,可裁减人员;劳动者出现问题、违章违纪了,或劳动者因客观原因干不了了,用人单位也可解除合同。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没有永久性合同,应该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第39条和第40条第1项、第2项规定的情形,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比如:签了一个满1年的合同,按规定适用期是2个月,1年下来双方情况都没问题,再用再签,就是续签一次了。

如果签的还是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理论上说不可以有第三次,即:劳动者提出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且没有主客观原因问题,没有《劳动合同法》39条、40条规定的情况,用人单位就必须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没有终止时间的合同,只是不再说合同什么时候终止,但是出了法定事由都可解除合同。

签约后不能随便解聘,如解聘要有法定事由 签约后不能随便解聘职工,解聘要有法定事由。关于解除合同,《劳动合同法》39条、40条、41条有13项具体规定。

过失性解除,以劳动者有过错为前提;非过失性解除,是依据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如身体不好、不能胜任工作等原因,而不是劳动者过失引起;用人单位的经济性裁员,是因经营状况不好出现问题了。这些都是法定依据,可以解除合同。

解聘要给经济补偿,辞职履行告知义务无论什么理由解聘,都要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补偿方法,按劳动者在该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

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

5.我国近年有哪些新的法律出台

就今年。

1月 解读:惠及百姓生活 87部法规元旦实施2006年1月1日,将有87部法律、法规、规章开始实施。其中,国家级法规50部,地方级法规37部,涉及消费、纳税、以及公司、证券、保险、节能等诸多方面。

这些法规的实施,将更好地维护公众权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从2006年元旦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提升到1600元。

根据国务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三险一金将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即单位为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从纳税义务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纳税义务人有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中国境内有二处以上工资所得;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等情形的应当办理纳税申报。

[全文] 法规链接:87部法规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全文)2月 解读:30部法规2月1日起实施 合资车要贴中文标识 合资品牌汽车要贴中文标识,首次进口药材经检验合格才能销售,注册税务师可以为企业出具涉税鉴证报告了……据统计,2月1日起,将有30部法规、规章开始实施。其中,国家级法规15部,地方级法规15部。

为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信,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2005修订)》指出,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承担国家统计局布置的各项调查任务,依法独立开展统计调查,独立上报统计资料。《细则》明确了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各级调查队的法律地位,指出,国家统计局及其调查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国家执行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机关,负责监督检查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维护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职权,依法查处违反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行为。

[全文] 法规链接:30部法规2月1日开始实施(全文)3月 解读:63部法规3月1日实施多角度维护公众权益3月1日,将有63部法律、法规、规章开始实施。其中,38部国家级法规涉及当事人权益保护、疾病防控、娱乐消费、金融投资、城市建设等方面。

这些法规的实施,将从多角度更好地维护公众权益。与198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较,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法律形式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贯穿法律始终,“宽严更适度,程序更严格,处罚更规范”。

《处罚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70周岁以上的;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周岁婴儿的,这四类人不予拘留。《处罚法》明确了行政拘留的期限最长不超过20日。

[全文] 法规链接:63部法规3月1日开始实施(全文)4月 解读:33部法规4月1日起实施 鼓励创新4月1日,将有33部规章、司法解释开始实施。其中,国家级15部,地方级18部,涉及诉讼当事人权益保护、住房、交通、出入境食品的安全以及相关资质认定、行政相对人权益保护等诸多方面。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关于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判决的安排》4月1日的生效,诉讼当事人经一地法院判决确定的权利将在另一地得到实现。《安排》主要适用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民商事案件,包括内地的劳动争议案件,澳门的劳动民事案件的判决,以及刑事案件中有关民事损害赔偿的判决、裁定相互认可和执行。

[全文] 法规链接:33部法规4月1日开始实施(全文)5月 解读:42部法规5月1日实施 强化政府责任5月1日,将有42部法规、规章开始实施,其中国家级法规9部,地方级33部,涉及价格、疾病防治、实验室、检验机构监管等方面。在减轻百姓生活压力方面强化政府责任,是本月法规的一大特色。

5月1日起,经营者违规多收费拒绝退还的,将被没收多收价款,同时还要赔偿消费者损失。国务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2006修订)》指出,经营者没有退还消费者多付的价款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予以没收,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要求退还时,由经营者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经营者拒不退还消费者多付价款的将由价格主管部门从重处罚。[全文] 法规链接:42部法规5月1日开始实施(全文)6月 解读:37部法规6月1日起实施 全方位提升安全指数6月1日,将有37部法律、规章开始实施。

其中,国家级7部,地方级30部,内容涉及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等方面,对于提高公众生活的安全度具有重要意义;《审计法》的修改增加了审计机关权限,对于预防职务犯罪,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是卫生部首次统一颁发食品卫生许可证的标准规范。

《办法》规定,凡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经审查批准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食品卫生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临时许可证的有效期不超过半年。

《办法》对卫生许可证申领、变更、延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做出规定。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因违反食品卫生法规,被处以吊销卫生许可证的,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请卫生许可证。

[全文] 法规链接:37部法规6月1日起实施(全文)7月 解读:51部法规7月1日开始实施 涉及生活多。

6.我国今年都颁布了哪些新的法律,具体内容是什么

1月 解读:惠及百姓生活 87部法规元旦实施 2006年1月1日,将有87部法律、法规、规章开始实施。

其中,国家级法规50部,地方级法规37部,涉及消费、纳税、以及公司、证券、保险、节能等诸多方面。这些法规的实施,将更好地维护公众权益。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从2006年元旦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提升到1600元。根据国务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三险一金将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即单位为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从纳税义务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纳税义务人有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中国境内有二处以上工资所得;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等情形的应当办理纳税申报。[全文] 法规链接:87部法规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全文) 2月 解读:30部法规2月1日起实施 合资车要贴中文标识 合资品牌汽车要贴中文标识,首次进口药材经检验合格才能销售,注册税务师可以为企业出具涉税鉴证报告了……据统计,2月1日起,将有30部法规、规章开始实施。

其中,国家级法规15部,地方级法规15部。 为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信,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2005修订)》指出,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承担国家统计局布置的各项调查任务,依法独立开展统计调查,独立上报统计资料。

《细则》明确了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各级调查队的法律地位,指出,国家统计局及其调查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国家执行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机关,负责监督检查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维护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职权,依法查处违反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行为。 [全文] 法规链接:30部法规2月1日开始实施(全文) 3月 解读:63部法规3月1日实施多角度维护公众权益 3月1日,将有63部法律、法规、规章开始实施。

其中,38部国家级法规涉及当事人权益保护、疾病防控、娱乐消费、金融投资、城市建设等方面。 这些法规的实施,将从多角度更好地维护公众权益。

与198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较,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法律形式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贯穿法律始终,“宽严更适度,程序更严格,处罚更规范”。 《处罚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70周岁以上的;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周岁婴儿的,这四类人不予拘留。

《处罚法》明确了行政拘留的期限最长不超过20日。[全文] 法规链接:63部法规3月1日开始实施(全文) 4月 解读:33部法规4月1日起实施 鼓励创新 4月1日,将有33部规章、司法解释开始实施。

其中,国家级15部,地方级18部,涉及诉讼当事人权益保护、住房、交通、出入境食品的安全以及相关资质认定、行政相对人权益保护等诸多方面。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关于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判决的安排》4月1日的生效,诉讼当事人经一地法院判决确定的权利将在另一地得到实现。

《安排》主要适用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民商事案件,包括内地的劳动争议案件,澳门的劳动民事案件的判决,以及刑事案件中有关民事损害赔偿的判决、裁定相互认可和执行。[全文] 法规链接:33部法规4月1日开始实施(全文) 5月 解读:42部法规5月1日实施 强化政府责任 5月1日,将有42部法规、规章开始实施,其中国家级法规9部,地方级33部,涉及价格、疾病防治、实验室、检验机构监管等方面。

在减轻百姓生活压力方面强化政府责任,是本月法规的一大特色。 5月1日起,经营者违规多收费拒绝退还的,将被没收多收价款,同时还要赔偿消费者损失。

国务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2006修订)》指出,经营者没有退还消费者多付的价款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予以没收,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要求退还时,由经营者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经营者拒不退还消费者多付价款的将由价格主管部门从重处罚。

[全文] 法规链接:42部法规5月1日开始实施(全文) 6月 解读:37部法规6月1日起实施 全方位提升安全指数 6月1日,将有37部法律、规章开始实施。其中,国家级7部,地方级30部,内容涉及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等方面,对于提高公众生活的安全度具有重要意义;《审计法》的修改增加了审计机关权限,对于预防职务犯罪,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是卫生部首次统一颁发食品卫生许可证的标准规范。《办法》规定,凡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经审查批准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食品卫生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临时许可证的有效期不超过半年。 《办法》对卫生许可证申领、变更、延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做出规定。

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因违反食品卫生法规,被处以吊销卫生许可证的,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请卫生许可证。[全文] 法规链接:37部法规6月1日起实施(全文) 7月 解读:51部法规7月1日开始实施 涉及。

7.民法总则161条:

解读:

法律行为原则上可以通过代理完成,但也存在例外,比如《婚姻法》第8条第1句要求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可见结婚不得代理;《继承法》第17条规定了各种形式的遗嘱,但任何一种遗嘱形式都需要遗嘱人自己决定遗嘱内容,故不得代理。这里涉及的是代理要件的第一个要件——可代理性。虽然法律规定了各种禁止代理的情形,但可惜的是,立法者没有规定当事人违反了禁止代理之要求(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民事法律行为性质决定)的法律效果。根据《民通意见》第78条规定,如果当事人违反禁止代理之约定,使用代理人缔结法律行为,该法律行为无效。

最新法律法规解读


专题推荐: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上一篇:水运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汇编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洲金融智库网版权所有
  亚洲金融智库网主要提供风险管控,网络安全,舆论公关,金融法务,金融培训等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