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新闻,党建新农村建设,蔷靖潞影,杨雨婷 张书记
 
位置: 亚洲金融智库网 > 金融培训 > 正文

李嘉诚的投资

时间:2021-05-18 17:05
本文关于李嘉诚的投资,据亚洲金融智库2021-05-18日讯:

1.李嘉诚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香港有这样两个大享,一个连续减持,一个却还在一掷就是10个亿地增持;一个反复示警,一个则坚定不移地坚持唱多。他们就是分别据有香港首富前两把交椅的李嘉诚和李兆基。香港股市及其投资者陷入了不知该听从谁的迷惘。于是,有人忽发奇想:谁赚得多就听谁的,不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吗?

尽管这并不是一场从同一个起跑线开始的比赛,要想知道谁赚得多也并不容易,不过,由于他们的言行反映了两种殊途同归的思路,探究一下怎么赚钱至少可以让人们更具体地理解什么才是投资的硬道理。

对中国人寿的不同操作

单单就某一笔投资而言,谁比谁赚的钱多,本应该是可以算一算的。比如,当年李嘉诚和李兆基都认购过中国人寿,但在2005年禁售期一过,李嘉诚就在5块多钱的价位抛售手上一半的股份,赚了约3.7亿,回报率为40%。李兆基则一直持股至今。按中国人寿今年11月末的收市价42.4元计算,4年回报超过10倍。不过,这里所计算的只是他们在中国人寿H股发行时所认购的份额,加上后来的变量,情况就复杂得多了。其实,李嘉诚还在2003年12月按每股场外均价3.625 港元购入中国人寿4.284亿股,增仓数量是其后来所减持2.14亿股的一倍。换言之,李嘉诚的减持,实际上不过用相当于其增量部分一半的减持就收回了全部的增持成本,而且还凭空比其原有存量多出了50%的股份。假如李兆基后来对中国人寿未有其他的动作,那么,李嘉诚似乎要比李兆基多赚很多。但李兆基最近投入的10个亿,其中一部分也就是继续增持中国人寿。此前是否有过什么动作则从未告人。也就是说,他们在中国人寿上的账还远未到最后清算的时候呢!

一个减仓一个增仓

对某一阶段行情的投资,如果等到行情收尾,也不难分出高下。就眼前而言,李嘉诚不仅一再说A股有泡沫,就是港股和H股他也认为风险已大。出于落袋为安的考虑,从今年8月以来,他与减持中石油的巴菲特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减持中资股的做法,并且一动手就是大手笔的连续减持,减持的重点分别为南航、中国远洋、中集海运等H股。据截至12月12日的统计,其套现的资金总额达近88亿港元之多。假如我们的讨论只是就事论事,而不去计较入市的先后和股票的异同,那么,到此为止,吃了个鱼身的李嘉诚赚得踏踏实实,应该是可以没有任何的遗憾的了。

而李兆基则于11月22日还在动用10多亿资金分段入市。李兆基虽然比李嘉诚可能还可以多吃一个鱼头,如果这个鱼头又尖又小,则非但食之无味,而且就怕嘴里还有倒钩。若非李兆基这样胆大,一般的人还真不敢轻易下口。

哪种理念和原则适合自己?

李嘉诚和李兆基都并不是只投资了一个中国人寿,李嘉诚和李兆基的投资也都不是参加一个有起止时间限制的模拟炒股大奖赛,而且,无论是李嘉诚还是李兆基,他们的钱也不是都投在了股市这一个篮子。问题的实质显然不在于算清楚谁比谁赚多或赚少,也不是唱空唱多的孰是孰非,而是他们的投资理念对于我们究竟有什么意义。而这种意义,对于经验和思路并不相同的人们来说,也不见得都是相同的。

李嘉诚的原则其实就是以过去的坐标为参照的一定的盈利目标。对于已经发生的投资来说,长期投资和短线投资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尽管有着时间长度上的区别,但在达到一定心理价位的时候就止赢,那是没有什么分别更没有什么可犹豫的。巴菲特抛售中国石油不就是对这种李嘉诚原则的一个最好的支持吗?见好就收,落袋为安,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保持金刚不败之身的最重要的秘诀。李嘉诚认为股价涨到一定程度会有风险的观点,应该说是很有道理的。

而李兆基的唱多和做多所基于的则是对未来的看好。他相信年底港股恒生指数会升至30000点的目标,明年农历年间会升到33000点的水平。目前看来,李兆基似乎过于乐观了一点,港股年内要达到他的目标已是难上加难,就连他自己本人最近也将上述两个目标分别延至了明年的春季和秋季。不过,富贵险中求,也是一个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理所当然的追求。如果港股照目前这样的趋势A股化下去,那么,只要A股还有行情,港股和H股就不会没有前景,谁又能说李兆基的未来不会是一个又大又肥的大鱼头呢?

其实,任何一种投资之道,只有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区别,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也不可能有什么泾渭分明的比较。对于投资者来说,永远只有一个道理,那就是:赚钱就是硬道理。

2.李嘉诚究竟赚取了中国多少钱,都干净吗

李嘉诚在大陆赚的钱实际上并不多,李嘉诚主要的投资还是在香港和海外

而且李嘉诚说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内地就邀请李嘉诚来投资,但是李嘉诚拒绝了,因为李嘉诚不想让别人觉得他一看内地改革开放了就跑去赚钱,所以李嘉诚硬生生等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才来内地投资,你想想,这比大陆多少企业家都要有节操。

李嘉诚在内地最大的投资就是一个东方广场,其他资产基本没有多少,跟万科、万达这些个地产商比比太少了,说李嘉诚赚了中国内地很多钱的完全是睁眼说瞎话。

至于你说赚的钱干不干净,这种东西怎么说呢,你说给领导送条烟难道就不干净吗?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也不能全否定,对不对?如果说李嘉诚在内地正常做生意赚钱,都算不干净的话,那么中国没有一个点房地产商赚的钱干净的。

3.李嘉诚是如何理财的

一、降低失败的可能性。

李嘉诚先生在商海纵横数十年,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必定的成功,所以在做任何事之前,首先考虑会不会失败,而后降低各种导致失败的可能性,“未虑胜先虑败”,这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

二、要有足够的耐心。 李嘉诚有一句名言: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

数十年的经营之中,表现出足够的耐心。理财亦如此,也需要耐心。

它不是今天理财,明天就成为富翁,能让一夜暴富的神话故事。否则就不是理财,而是赌博了。

三、时机很重要。 李嘉诚认为:20岁到30岁是一个人赚钱和存钱重要时期,而管钱,即理财,则是30岁之后的事。

因为随着年龄越大,赚多少钱已经不重要,反倒是打理财富的重要性凸显。启示是不同的年纪,理财策略也要随之改变,而非固守一套方法,30岁之后,尤其要注意管好自己的钱。

扩展资料: 李嘉诚理财秘诀在于曾经说过,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百分之百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至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运气好,90%仍是由勤奋得来。

30岁之后,机会的比率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理财致富也是如此,20岁以前,所有的钱都是双手勤劳换来,20至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到中年时赚的钱已经不重要,这时候反而是如何管钱比较重要。

李嘉诚一生都在为他的财富奋斗,想要成为有钱人,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财经-首富李嘉诚赚钱秘诀给个人理财的三点启示。

4.李嘉诚总资产是多少

李嘉诚,男,汉族。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1942年,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 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世界排名第10名:李嘉诚 中国香港 188亿 地产、电信、零售等

我告诉你下,绝对是第10名不是第11名,我查过和问过很多人的了!

富豪榜前十名

人物 所在国家 资产(美元) 从事行业

比尔·盖茨 美国 500亿 IT业

沃伦·巴菲特 美国 420亿 证券投资

卡洛斯·贺鲁 墨西哥 300亿 电信业

英格瓦·坎普拉德 瑞典 280亿 家居行业

拉克什米·米塔尔 印度 235亿 钢铁业

保罗·艾伦 美国 220亿 IT业

伯纳德·阿诺特 法国 215亿 奢侈品行业

阿尔瓦利德·塔拉尔 沙特 200亿 石油行业

肯尼斯·汤姆森家族 加拿大 196亿 传媒、娱乐

李嘉诚 中国香港 188亿 地产、电信、零售等

5.李嘉诚资产有多少啊

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汉族,出生于广东潮州潮安 ,祖籍福建莆田,现任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主席。[1]

1939年6月,刚刚读初中的李嘉诚在与家人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1958年开始投资地产。1979年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1年获选“香港风云人物”和太平绅士。1989年获英国女王颁发的CBE勋衔、1992年被聘为港事顾问、1993年度香港风云人物、1995年至1997年任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2011年,李嘉诚工夫茶传奇故事入选国家孔子学院汉语外教文章。2014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诚的净资产总值高达310亿美元,蝉联亚洲首富,全球排行第20位。2014年3月,李嘉诚将屈臣氏股份近25%作价440亿港元卖给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在8个月中已套现超过710亿港元。同年3月,出版相关传记《李嘉诚:成功没有偶然》。6月18日,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宣布,投资美国纽约科技公司ModernMeadow,已为该公司完成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用于研发培植细胞、制造皮革等技术。[2] 2015年8月19日,胡润发布2015年全球华人富豪榜,李嘉诚以2000亿元财富位列全球华人富豪第二位。

6.李嘉诚究竟是怎么创业的

78岁的李嘉诚,值得国人学习、了解的地方很多,只要你有这个希望。

在本期的报道专题中,《北京青年》周刊汇集了李嘉诚研究学者、在港传媒人士、市场分析师等相关人士,抽丝拨茧,力图为读者展示一个“大众文化营造的幻想世界”之外的真实李嘉诚。 第一桶金:塑胶花,仅仅是塑胶花。

背景: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了从欧美输入的塑胶制品。

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塑胶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追赶时髦的风气所湮没。

时至今日,塑胶制品仍大行其道。 1950年夏,李嘉诚在筲箕湾创立长江塑胶厂。

他取“长江”的厂名,来自“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足见他长江般的雄心大志。 每个人的创业故事都不一样,第一桶金是最吸引人的话题,面对李嘉诚的成功,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不解:靠塑胶花的销售,就真的可以成为亿万富豪?没错,仅仅依靠塑胶花,李嘉诚已经跻身香港巨富行列。

周兆晴:我们分析李嘉诚,无法忽略的是他的头脑和审时度势,这是中国人的良好传统,未雨绸缪。李嘉诚“塑胶花”的发展也不是一步到位,在他创业初期,香港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三百多家,长江厂只是其中经营状况良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

长江厂出口的塑胶玩具,跟同业并无多大区别,只是款式有细微变化而已。此时,李嘉诚开始设想今后的问题——1957年,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十年多,西方国家步入经济快车道,对生活品位的追求与日俱增,李嘉诚的工厂迅速转型——主攻塑胶花生产。

塑胶花实际上是鲜花翻版,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追求与尴尬并存的年代——有限的生活水平和膨胀的想法、追求,塑胶花就像一个转轨时代的完美替代品,迅速占领着香港甚至全球市场。 周兆晴:50年代李嘉诚做的事情,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传人——就像浙江商人,比如众所周知的“打火机”出口,这两者有很大的可比性,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批发销售、出口贸易,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就是塑胶花与打火机的技术含量都很低。

1957年开始的几年中,李嘉诚靠批发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出口商、制造商,关键的一点是:他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香港,或者为了街坊而生产,他的产品远销欧美。 端木:50年代末是战后香港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期,转口贸易的蓬勃和贴牌制造商身份使香港市面出现欣欣向荣景象。

塑胶花生产厂家其实很多,长江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间,在“商圈”看来,塑胶花就算做到再大的名气也不过就是小贩,而无法真正进入“企业界”,所以当时称呼李嘉诚为“塑胶花大王”,多少还有些轻视的感觉。 李嘉诚知道依靠塑胶花出口绝非长久之计,缺乏技术含量的产品在生命力上永远都不会长久,他企盼着人生一次变革。

转型伊始:李嘉诚的60年代 背景:香港情况很特殊,地势不仅狭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房贵楼昂。

1951年,香港人口才过200万,20世纪50年代末,数量逼近300万。人口增多,不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

香港长期闹房荒,房屋的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 生产塑胶花,只是李嘉诚赚钱的手段,是他基业的原始积累。

他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看看一个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远! 端木:以香港为例,在今天,百亿身价的超级巨富,90%是地产商或兼营地产的商人。可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并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运、地产、贸易、零售、能源、工业等诸多行业,地产商在富豪家族中并不突出。

这同时意味着,房地产不是人人看好的行业。 1958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

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周兆晴:李嘉诚此时表现出成功商人稳健的一面,资金再紧,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期房或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现在看起来这几乎有些保守,因为他的营利重点放在收租物业。 读者看到这里会不会同样惊叹于李嘉诚的保守:期房买卖、银行抵押按揭几乎是地产界不二法门,在李嘉诚眼中却成了危机的伏笔,当然,这样的表态需要巨大的财力后盾撑腰,“塑胶花大王”绝非浪得虚名。

收租物业,虽不可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端木:60年代初期兴建的大厦现在还有很多,甚至在中环这样的黄金地带时不时还可以见到古旧老楼,四十多年来,物业不断增值,租金收入稳步提高,这些大厦的业主成为最有保障的一批人。

在上世纪60年代的前五年,李嘉诚双管齐下,塑胶花生意日益做大,地产投资稳健升值,一个更大的理想逐渐成型。 1965年,35岁的巴菲特开始显露头角,他投资的“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开始私募基金,而他个人财富总。

7.李嘉诚为什么再度抛售在中国大陆的资产

2013-09-01被李嘉诚抛售的广州西城都荟广场亚洲首富李嘉诚,近期连续出售大陆资产。

日前宣布出售中国的百佳超市,此后又传出打算出售在上海陆家嘴的商业大楼,今天再度传出将旗下和记黄埔、长江实业分别持有的广州西城都荟广场50%股权出手(约合人民币25.78亿)。有分析认为,这与中国经济下滑,房地产泡沫迟早会崩盘有关。

老小子嗅觉很灵、手眼通天~据《南方都市》报导,广州西城都荟广场是一个大型综合购物商场,占地约7.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商场共4层。但是,去年底才开业的西城都荟,经营大半年来,除了连接地铁的负一层和一楼基本开业外,二、三楼不少铺面仍然空置。

这次出售的目标物业还包括西城都荟广场地库之所有停车场以及老年活动中心。李嘉诚近期持续变卖大陆资产,近年来频频投资欧洲市场。

两个月前,和记黄埔就斥资11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电信在爱尔兰的子公司。据资料显示,近3年来,李嘉诚已调配超过1600亿港元在海外购买资产,地点多集中在欧洲和加拿大。

中国经贸研究会表示,中国经济下滑是李嘉诚移资海外的一个原因。英美全球40 个高收入国家,他们经济的增长速度一般来讲达到2%,都是很高了。

那中国现在是7%,在发展中国家里面也是最高阶段,如果作为投资人,最高阶段时间出手,这是正常的。如果是考虑到经济有下行的危险,那总比你下行之后出手,收益要高出很多。

李嘉诚投资重心西移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民币在国际上不被承认。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跟人民币不兼容。

人民币在全球的市场占用率非常低。人民币目前只占有0.8%,不到1%,而美元是超过了63%,欧元大概占了26%左右。

所以持有人民币来经营国际事务,肯定是渺茫的。转移到欧洲、加拿大或者美国,是大势所趋。

——李嘉诚在香港的投资,是在香港法律的条件下获利,但在上海、大陆的投资,完全要依靠优惠政策。比如,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东北部的黄金地皮〝东八块〞,当年李嘉诚就竞争不过前上海首富周正毅。

——这种顶端的商人政治和经济嗅觉是最高的,老小子应该是已经预料到国内未来的政经动向:中国房产泡沫大雪崩就要到来了。

8.有谁知道李嘉诚在内地投资了哪些公司和实体

李嘉诚频频出手 长和系百亿再攻内地 去年业绩下降六成 尽管李嘉诚掌控的香港上市公司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及联营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被《亚洲周刊》评为“2001年国际华商500”冠亚军,但受全球经济低潮的影响和香港经济金融风暴的影响,2001年度业绩受到很大影响,其中长实获纯利72·91亿港元,和黄的纯利为120·88亿港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六成多。

面对外围经济环境恶化的冲击,在年报的发布会上,李嘉诚承诺,要利用集团充裕的现金流量及稳健的借贷水平,使其建立坚稳的财务实力,同时获得极高的长期信贷评级,有利于筹措资金,随时掌握投资机遇,为股东争取最大利益。 长和系在全球36个国家都有业务,主业还是长和系的两大支柱产业房地产与电信。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长和系带来了规模效应,但也使企业受到了经济风暴的影响。主营地产物业的长实集团,去年来自物业的收益为18·96亿港元,比去年同期下跌16·3%,而主营电讯业务的和黄公司,去年的营业额为614·6亿港元,但由于去年投资3G业务,其中312亿港元被作为有关投资的储备。

尽管在各种场合李嘉诚一再强调香港经济会复苏,但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复苏、前景如何,李嘉诚在内部讨论会中也坦言至今仍不明朗,有很多挑战性问题随时可能发生。一方面,李嘉诚仍继续采取其逢低跟进的手法,大量吸纳土地,建设物业,促进盈利;另一方面,李嘉诚的目光重点转移到环境良好的市场——欧美及内地,尤其是内地市场。

李嘉诚表示,普遍认为欧美经济可以出现三个百分点的增长,而内地会有7%,增幅最大,就经济增长而言,现时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中国相提并论。 中国经济近20年来的高速成长被李嘉诚看好,中国加入WTO更坚定了李嘉诚的信心,在一个公开场合,李嘉诚明确表示,长江实业多年来对中国内地的投资已不少,而国内加入世贸组织后商机将会更多。

有些业务领域过去没有涉及,往后可能会涉足。最重要的是认清方向,把握好机会。

今年百亿投资内地 如果当年tom.com这艘小艇在内地打出的是高科技概念牌,那么今天的“长和航母”打的则是更稳重的李嘉诚概念牌。多年的内地经营经验,让李嘉诚对内地投资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愿涉足政治的李嘉诚,利用众多的慈善活动建立起高大的社会形象和卓越的社会地位,在赢得了忠诚的合作伙伴的同时,也使企业的政府公关变得更有力。

在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长和系已经准备好大干一场,在今年3月份举行的年报通告会上,李嘉诚就曾明确表示,长和系今年在内地的投资额将以百亿港元计。 在房地产业方面,在继2001投资100亿元开发的朝阳区东坝“CBD后花园”之外,长和系又花3·9亿元人民币获得了上海古北新区1区14号地块的土地使用权。

据悉,深圳和成都的一些开发项目正在洽谈中。 就港口网络建设方面,李嘉诚把内地港口业务视为未来投资的重中之重,珠江三角洲是“和黄”内地港口业务的根据地,“和黄”通过扩建厦门海沧港,入股宁波北仑港等,明显把战线北移,形成中国沿海的港口网络。

日前计划投资青岛,一举打破了其港口投资策略原来“上海以南的(港口)就做,上海以北的不做”的宗旨。 在通信业方面,电讯盈科宣布与中国电信共组合营公司,合营公司的总投资额约2亿元人民币,合营公司初期会集中拓展内地金融业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但不排除日后会进军其他行业。

在传媒业方面,tom.com旗下目前在大中国区拥有多项传媒业务,包括杂志、电台、网站、广告业等,继7月初成功收购亚视股份后,李嘉诚的传媒王国更加庞大。 在生物科技方面,李嘉诚在成立长江生命科技的时候就曾经表示,生化科技会是集团未来重点发展的新环节。

日前,长江生命科技从长江事业中拆分出来上香港创业板,立即在香港股市掀起了生化股的狂潮,据悉长江实业已投入长科的金额达4·2亿港元,目前长科已注册专利的项目达40个。截至年底,该项目投入资金将达近10亿港元,而未来几年将增至数10亿甚至100亿港元,稍后还将以此为平台在内地大行收购、投资之举。

李嘉诚领导的长和系坐拥强大的资金,正在内地从容规划,试图通过收购、合资等形式占领众多产业的制高点。 目标锁定传统产业 对新兴产业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的投资,是李嘉诚最拿手的功夫之一,进入房地产业,收购和黄,进军港口运输业,参与基建项目……长和系总因比别人快一步而抢到头啖汤并获得长远发展。

在中国大陆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长和系这一次对大陆市场的新出击,却显得格外稳重,总的看来,拓展的方向始终没有出离传统产业的基础业务,其目标主要锁定在五个方面,地产、通信、港口网络、媒体和生物科技,与全球的业务拓展相比,少了能源一项。据悉产生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还没有将能源管理经营开放给私营企业。

在一定程度上说,并不是李嘉诚保守,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长和系作为主角之一也曾遭遇了2000—2001年间全球网络泡沫经济的破灭所带来的灾难。长和系早在多年前就已开始在内地投资,至今在内地投资额累积已超过600亿港元,其中长江。

李嘉诚的投资


专题推荐: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上一篇:期货入门知识怎么学?新手该怎么做期货?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洲金融智库网版权所有
  亚洲金融智库网主要提供风险管控,网络安全,舆论公关,金融法务,金融培训等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