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新闻,党建新农村建设,蔷靖潞影,杨雨婷 张书记
 
位置: 亚洲金融智库网 > 金融智库 > 正文

发达国家FDI投资环境特点

时间:2021-05-10 22:20
本文关于发达国家FDI投资环境特点,据亚洲金融智库2021-05-10日讯:

1.发展中国家对直接投资呈现哪些特点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快速提高 二战以来,世界范畴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了空前的增长。

据统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1960年为555亿美元,1976年增至2872亿美元,1981年达到5250亿美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外国直接投资是外来资本的主要来源。

根据对9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统计,1981年到1985年期间,外国直接投资在其长期资本流入总额中的比重为30%,而1986年到1990年期间,这一比重增加到74%,而且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双向流动 国际直接投资较之间接投资的风险更大,因此投资者除追求盈利外还寻求安全性。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要优于发展中国家,投资者自然而然地就将发达国家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市场。二战前,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基本上是单向的,通常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将其资本投向自己的附属地、附属国。

二战后,尤其是7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直接投资主要转向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在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以美国为例,1950年美国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中,发展中国家占48.8%,发达国家占48.2%,1960年发展中国家占34%,发达国家占60.6%,1980年发展中国家占24.7%,发达国家占73.5%。

据统计,1990年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额占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的80%,美、欧、日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占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的83%,其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额占世界各国吸收直接投资总额的70%。1996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950亿美元,占吸收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85%,当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为2080亿美元,占吸收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60%。

可见,主要发达国家占据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垄断地位。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格局中,美国的霸主地位逐渐丧失,欧、日地位不断上升,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

尽管如此,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吸收国。(三)亚太地区和拉美地区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直接投资的集中地区。

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不断相对减少的同时,把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逐步集中在那些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较大、基础设施较好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巴西、墨西哥、亚洲“四小龙”等。拉美地区是吸收外国投资较早、较多的地区。

拉美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在1950年为77亿美元,到1980年增至625亿美元,增长了8.1倍。80年代中期以后,拉美国家吸收外资的速度减慢,主要是墨西哥、巴西等国在利用外资政策上的失误而造成巨额外债负担的影响,以及一些国家政局不稳等因素所起的负面作用。

但拉美经济又有所改善,特别是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等国的经济政策的变化,增强了国内、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刺激了这一地区外国直接投资的复苏。亚太地区在1986年取代了拉美地区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国投资的地区。

在1988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中,59%是投向亚太地区的。1995年流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达到650亿美元,约占全球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总额的2/3。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投资者曾纷纷撤资,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解决亚太地区又成为吸收直接投资的有力竞争地区。(四)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 二战前,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采掘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

二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石油、矿产资源的国有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外国垄断资本对采掘业投资的比重逐渐下降,对制造业部门投资的比重明显上升。而在占国际投资绝大部分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中,虽然投向制造业的比重仍然较大,比如截止1988年底,美国对西欧的直接投资44.6%集中在制造业,西欧对美国的直接投资42.8%也集中在制造业。

但随着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从传统的制造业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如计算机、新能源、精密机械和生物工程等。出此之外,还继续投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的行业。

另外,第三产业中的一些行业,如金融、保险、不动产等也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在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部门结构中之所以占有较大比重,是与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密切关联的。

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对国外第三产业投资的增加,既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结果和表现,又将推动东道国乃至整个世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2.转型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的特点

(一)供需变化——供给充足,需求更旺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良好发展态势带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发布的《1999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总额增长近40%,达6400多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比上年增长46%,达5950亿美元。报告预计,1999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将远远超过7000亿美元。

尽管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供给规模空前,但从总体来看,全球对国际直接投资的需求大于供给,几方面因素造成引资争夺激烈: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相继复苏,国内需求旺盛,投资收益率提高,对资本的需求及吸引力加强;前苏联、东欧转型国家在短期内未能形成有序的资本市场,财政乏力使外资成为十分重要的资本来源;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融危机国家迫切需要引进外资来重振本国经济。

(二)投向变化——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成为投资的热点

与全球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相适应,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从第一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转变。第三产业中的一些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不动产、商业等是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而随着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国际直接投资有向高技术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以及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国的投资较明显地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如计算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首先是许多国家深感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将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制约,放松对国家垄断的控制,吸收外国投资和引进技术。其次,技术进步,特别是电讯技术的进步,将早先以自然垄断占主导地位的基础设施行业转化为竞争性行业,使这些行业成为具有潜在投资盈利机会的行业,也吸引着外资进入。

(三)引资政策变化——自由化与适度干预并重

近年来,各国改变了一味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做法,在自由化与适度干预双重原则下进行了引资政策的调整,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各国更加广泛地采用国民待遇原则。东道国曾长期实行的外资"超国民待遇"、"次国民待遇"措施逐步被消除;二是各国引资政策强化了产业导向和科技导向。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一些国家还对农业、渔业、采掘业以及旅游业实施了投资鼓励,以使有限的鼓励措施发挥出更可能大的效果;三是由于投资环境的状况在引资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投资环境的建设和改善成为各国引资政策的重点。

(四)投资方式变化——跨国并购成为主要方式

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已经取代新建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近年来更是大幅升级。据《1999世界投资报告》的数据显示,1998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达4110亿美元,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高达63.82%,较上年增加了74.15%。超过30亿美元的跨国兼并与收购交易有8宗。目前从行业趋势上看,跨国兼并与收购案多发生在能源经销、航空航运、电讯、医药和金融服务等高技术、现代化行业;从区域和国别趋势上看,并购主要集中在西欧和美国,但可以断定,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欧美跨国公司必然会更多地采取并购的方式来对发展中国家投资。

3.直接投资的特点

直接投资的主要特征是投资者对另一经济体的企业拥有永久利益。永久利益意味着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关系,并对企业经营管理施加相当大的影响。直接投资可以采取在国外直接建成分支企业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购买国外企业一定比例股权的形式。

第一,投资者以其所投资的资本大小取得所投资企业部分或全部管理控制权,方便企业贯彻经营策略与管理措施。

第二,投资者可一揽于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获取被投资国的市场、人力和资源。

第三,对被投资国来说,直接投资可带来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带来不同形态的资本,如果被投资国能够正确对待、运用直接投资的话,将会很大程度上推动该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对被投资国来说,直接投资是重要的利用外资的渠道,但不构成它的对外债务,因为直接投资企业只是在能够取得纯利润的情况下,才有按企业章程对外国投资者支付和汇出利润的义务,且外国投资者应得的利润亦可作为再投资的资金来源。

各国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在加速其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以来,国际直接投资一直是不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和专门知识的一个主要来源,最初是投资修建铁路、电力系统与开发矿山等,后来逐渐投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现在国际直接投资主体主要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十大投资国,这些国家二战以后大都分投资于拉美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后者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条件是,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到了70年代后,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及利率、汇率的波动,金融资产的吸引力大为减弱,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加。进入80年代,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发达国家高利率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际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减慢,国际资本逐渐倾向于在发达国家之间对流并由此构成了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典型特点。80年代后半期以后,国际直接投资又借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而高速增长,资本更多地在发达国家之间互为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逐渐由原来向拉美国家转向东亚、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尽管东南亚、韩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遭受到 1997年爆发的货币危机的重大打击。

我国的经贸往来与投资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少资本也撤出该地区,但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地区,仍然是经济活跃的一个源泉。因此,从长远来看,亚洲仍将是国际投资的热点。

4.FDI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基本理论是什么

FDI(对外直接投资)是现代的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FDI是指: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所经营的企业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发言权。

跨国公司是FDI的主要形式。到1999年为止,5.3万跨国公司约有3.5万亿美圆资产。且跨国公司的投资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且基本上分布于日本,美国,欧盟三极之中。日本早前的FDI主要投资于东南亚,80年代后,80%投资于美国,20%投资于欧洲。现在为中国的第三大外资来源国。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对外投资趋缓。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本质,有的学者强调“经营资源”,尤其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例如,日本学者原正行(1992)认为,FDI是企业特殊经营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国际转移;另一位日本学者小岛清(1987)认为,FDI是以经营管理上的技术性专门知识为核心。有的学者则强调“控制权”,例如A.G.肯伍德和A.L.洛赫德(1992)认为,FDI是指一国的某公司在另一国设立分支机构,或获得该国某企业的控制权。相关国际机构、政府部门与理论界,例如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美国商务部等,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获得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因为FDI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处于核心地位,而货币资本则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只能进行间接投资,所以,FDI不仅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而且其直接目标就是获得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基于此,有学者认为,“FDI是指一国或地区企业通过垄断优势(主要表现为无形资产)的国际转移,获得部分或全部外国企业控制权,以实现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高度统一的长期投资行为。”

5.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定义是什么

Foreignnbsp;directnbsp;investment影响:跨国公司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影响当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变化。

nbsp;大的跨国企业的投资举措,会带来“追随潮流效应“(Bandwagonnbsp;effect),其投资地的选择,就象一面旗帜,指引者为其所在行业的企业的投资和转移的方向。nbsp;请参考中国网《国际直接投资形势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表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3年中国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

nbsp;报告指出,2003年美国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下滑53%,由2002年的630亿美元降到300亿美元,为近12年来最低水平,位列卢森堡、中国和德国之后。如果不计卢森堡的特例(FDI流入额为870亿美元,FDI流出额达960亿美元),中国是2003年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535亿美元,比2002年高出8亿美元。

nbsp;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较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愈加广阔的消费市场,这两项吸引外资的最基本因素一直没变。金伯生说,随着我国对外资、合资企业在外资比例、国产化程度、外汇持有量和出口方面的要求逐渐取消,到中国发展并实现本土化生产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

nbsp;金伯生还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外商对中国投资的信心有所增强,在逐步履行对WTO的承诺和各行业领域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外商可投资的范围也更加宽泛。另外,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较强,连续几年的持续高增长使全球企业在寻找投资地点时纷纷看好中国;还有就是近年来世界制造业集团处在新一轮调整之中,并开始对中国重新定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已成为跨国企业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nbsp;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胡景岩指出,国际上外国直接投资的实现形式主要来自于跨国并购方式,而中国对于外资并购的研究自2003年4月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以来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和系统配套措施的建立,并购方式将为中国持续有效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开启新的大门。

nbsp;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认为,今后,制造业依然是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但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逐渐向服务领域靠拢的大趋势下,中国服务行业吸收外资的比重将大大提高。该机构经济学家詹姆斯·詹称,尽管2004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略微放缓,但外资进入中国仍呈上升势头。

nbsp;实际上,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得出的结论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的大致相同。早在今年7月初,经合组织就在一份名为《外国直接投资趋势和近期发展》的报告中提出,2003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但该组织公布的数字与联合国贸发会议有些出入:2003中国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为530亿美元,美国为399亿美元。nbsp;对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获得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减少,一些外国经济学家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去年全球经济复苏总体而言还显乏力;二是市场对国际安全形势忧心忡忡;三是很多大公司着力对此前的并购业务进行整合,因此推迟了新的跨国并购活动。

nbsp;此外,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同时指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已连续3年下滑,2003年跌至5600亿美元,但今年以来呈现回升态势。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2003年锐减25%,仅为367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去年却同比增长9%,达到1720亿美元。

流入亚太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由2002年的940亿美元升至1070美元,强劲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两大主要原因。nbsp;1、外国直接投资之利nbsp;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增加国内投资和促进资本形成;2、吸纳劳动力就业;3、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TFP;4、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5、扩大我国的外贸规模,改善我国的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6、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

首先,大量FDI流入的最直接作用是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有效弥补了钱纳利等人提出的储蓄-外汇双缺口。截至1999年实际流入我国的FDI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如果考虑国内的配套投资,这种资本形成效应则更为明显;从上文我们对国内投资与FDI关系的计量分析中。

6.谁帮我找论文“发达国家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及对策”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特点 近20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呈高速增长态势。

然而,进入2001年以后,由于新经济泡沫在美国的破灭,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的衰退,并影响到西欧和日本,尤其是在“9·11”事件后,美国经济不仅复兴无望,反而雪上加霜,全球性经济衰退也进一步加剧,外国直接投资也由此出现了大幅下降的局面。根据联合国2001年9月18日发表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全年投资将下跌到7600亿美元,跌幅近1/3. 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出现的最大特点就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仅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的主角,也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主角。

自外国直接投资产生伊始,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角。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发展中国家在外国直接投资发展中地位一度有所提高,1993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占全球的比重在达到了16.1%,对外直接投资流入占全球的比重在1994年达到了39.9%.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趋势却又急转直下,发达国家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统计数字表明,1995 - 2000年,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自3058亿美元增加到10463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由2034亿美元增加到10052亿美元,分别增加了242.2%和336.3%,都超过了同期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的速度。结果,发达国家占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就明显提高了,其中,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由86.1%提高到了91.0%,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由61.4%提高到了79.1%.相比之下,同期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就明显下降了,其中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由13.8%下降到了8.6% (1998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曾下降为4.8%),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由34.2%下降到了18.9% (1996年曾回升为38.4%)。

外国直接投资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非常活跃。1995 - 1999年,美国和西欧的相互投资由840亿美元增加到2863亿美元,增加了240.8%.其中,美国对欧盟的投资由488亿美元增加到582亿美元,欧盟对美国的投资由351亿美元增加到2281亿美元,分别增加了19.3%和549.9%.由于美国和欧盟间相互投资的迅速增加,其相互投资占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按对内直接投资额计),就由1995年的25.3%提高到了1999年的33.1%.另外,欧盟各国间的相互投资也非常活跃,1999年达到了3180亿欧元, 2000年又达到了4360亿欧元,约相当于1995年630亿欧元的6.9倍,占欧盟对内直接投资的60%以上。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对策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于1979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中型生产企业、中央和地方的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及综合经营类企业、甚至民营企业也加入对外投资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1年9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包括贸易与非贸易企业累计为6513家,协议投资额117.95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79.03亿美元。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因应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变化,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1、我们应该明确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这一观念 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在国际市场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仅要获取微观经济利益,还必须兼顾宏观经济利益。一方面,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

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投资利润,还要着眼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安全,抓住机遇,更多地投资海外,开发和利用国外资源,尤其是要注意石油、铜矿、铁矿、森林、橡胶等中国十分缺乏但却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物资的储备;另一方面,“走出去”要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需要。中国有一些行业,近几年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形成了大量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国内生产能力总量大大超过需求。

2、我们应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从而培育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经济主体 跨国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微观经济主休。这主体健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水平。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多数仍然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一方面,“定指标”、“下计划”式的发展思路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许多企业的机制已经发生转变,但“预算软约束”问题然存在,争投资、争项目、轻效益、轻风险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对于那些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松懈、国有资产监管不到位、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的企业来说,进行境外投资,很有可能成为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的新渠道。

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微观因素即企业自身的特点是决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转机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才会有长期不懈的“走出去”的内在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

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 3、根据经济利益目标确立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及产业流向 截止到2001年9。

7.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各有何特点

每个国家都经历着不顾环境、肆无忌惮发展经济,到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共同重视的阶段。这过程中都付出了惨痛的教训,如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而要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必须要经过一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积累,因此,在国家发展早起,必定要先经济发展优先。

现在的发达国家,则已经走到了这个阶段的后期,可以有资金和技术来实行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但发展中国家还处在前期,以经济发展为先的阶段。因此,发达国家将国内重点污染企业转向发展中国家,降低了自己国家的污染负荷,其环境正在高资金和尖端技术的保证下越来越好,但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为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而为发达国家的污染买单,并为自己的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付出,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严重。但随着其自身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将越来越重视环境效益。

8.中国和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有什么不同

对外直接投资是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国际化的产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已逐渐从贸易主导型转向投资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较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整个80年代和 90年代初中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份额逐渐上升。199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3064.65亿美元,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456.42亿美元,所占份额为14.9%。

最近几年,几个对外投资数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投资的能力有所下降,但总体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呈增长态势,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了995.5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不同,目标也不同,因此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直接投资 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资本过剩的产物,或者说,是资本输出的一种形式,可以称之为“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而发展中国家大多不存在资本过剩的问题,而且各国国内建设资金短缺,大规模地引进外资仍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应属于“非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它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不仅在动因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且在投资效果的价值判断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整体产业素质偏低 发达国家现有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率先实现,为各微观经济主体建立国际生产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之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改造产业结构的任务还很艰巨,整体产业素质仍然偏低。

这意味着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不具备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先决条件或优势,相反,是要通过国际生产体系的建立,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种特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微观经济主体自身经济收益的增长,同时还必须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客观要求,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也就是通过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来带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

3.行业分布以多种经营和传统制造业为主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更多地集中于多种经营和传统制造业。

以发达国家公司为主的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相比,产业分布有很大不同。多样化经营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中,所占比例高达22%,而在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仅占4%。

相反,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投资相对集中于电子、电器设备、化工与制药、汽车等行业,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这些行业中的投资比例较低,尤其是汽车、传媒和电信三个行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很少涉足。 4.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相对较低 跨国程度指数是一个跨国企业国外资产与总资产、国外销售额与总销售额和国外雇员与总雇员3个比率的均值。

跨国程度指数可以衡量一个跨国公司对国外资产、国外销售和国外雇员的依赖程度。跨国程度指数高,表明海外企业相对于母国企业,在跨国公司中的地位较为重要;跨国程度指数低,表明这个公司虽然也有海外投资企业,但对母国的资产、市场和雇员依赖性较大。

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指数为54.8%,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 5.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项目的劳动密集程度高 研究表明,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海外雇员的人均资产占有量为30.4万美元,发展中国家50家最大跨国公司海外雇员的人均资产占有量为6.4万美元。

表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项目,具有资本含量较少而劳动相对密集的显著特点。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和影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内外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 为了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笔者引入对外投资依存度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两个概念。对外投资依存度是指货币和资本流入流出累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FI+FI*/GDP)。

这里对外投资中的货币和资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股票与债券投资以及贸易信贷、各类贷款、存款和其他长短期的金融资产的投资。对外投资依存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中金融资产的国际化程度。

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则是指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流出累计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FDI+FDI*/GDP)。这一指。

发达国家FDI投资环境特点


专题推荐: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洲金融智库网 备案号: 滇ICP备2021006107号-276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