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如何加强银行会计管理和监督,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2-06-12日讯:
收藏推荐 目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问题 从近几年发生的要案、大案情况分析,同时结合各类会计检查、会计稽核、综合治理专项检查、突击检查等渠道所获取的信息,目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主要面临或存在以下问题:(一)运行环节上网间交易的隐患。(二)前台重要物品管理的环节上,尤其是单一储蓄网点,重要物品管理较为混乱。(三)临柜凭证审核环节上,临柜人员素质较低,受理的票据或结算凭证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四)前台会计事项交易处理过程中,在授权、账务处理、用章、单证处理等环节上随意性大,规范性不够。(五)其他容易忽视的环节,一是主要表现为外设延伸网点相p营业网点的远程终端)的环节上,除未经人行批准的政策风险和系统功能全开放风险外,还存在着操作上的监控风险,二是临时上门收款的操作环节上,执行制度不够到位。 上述存在的会计风险上的隐患,有其深刻的、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有些是属于管理体制上的。但冷静反思,我们没有理由不剖析我们自身的原因:一是对会计一风险滋生的局部与整体原因的认识不足。
论述题: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及对策
表外业务是指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但对资产负债表构成潜在的实质影响,不占用银行资金但对银行资金构成或有损失的银行业务。
(一)建立健全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法律与规范,使表外业务的发展有据而行。
现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是2001年底发布实施的,几年来金融企业的业务创新加大,表外业务成为金融机构新的利润增长点,其占比与风险都日益加大,而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除对结算类的中间业务有规定,对大部分表外业务未做规范,且各商业银行又各自使用原有的会计科目和具体核算办法,使新发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表外业务形同虚设。因此,应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制定一套完整、统一的会计核算理论来定性、指导、规范各项表外业务。要具体分析各项标外业务的特点,力求将表外业务科目纳入表内核算,运用稳健原则,对风险的存在性、风险估计及其管理尽量作出系统规范。
(二)完善现行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制度,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审慎地拓展表外业务。
现行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是建立在以经营传统业务为主,营业收入以利差为主的基础上,仅反映利差的形成和结果。而表外业务的收入,则不仅仅体现在利差上,有时候其收益并非机械计算就能得出,大部分表外业务目前都记入表外科目,使用单式记账法,不能全面反映表外业务增减变化的具体情况。因此,要顺应表外业务发展及其收入占比提高的需要,全面确认计量和披露各种表外业务收入的形成过程,使用详细和复杂的方法进行处理,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适当增设相关会计科目,核算反映表外业务的开展、成本及效益情况,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建议在表外设立账簿,对表外业务采用复式记账法进行核算,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一些现行的对中间业务发生、终结的会计账务处理方法,对表外业务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监督和分析。
(三)更新现有的金融企业会计报表模式,对表外业务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表外业务的健康发展,要求高质量的、及时提供风险防范的有用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不完整性将带来风险损失的更大可能性。因会计信息不全或信息失真导致经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由于大部分表外业务在在资产负债表表外反映,现有表外信息披露,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和补充揭示尚不能满足表外业务的信息需求。建议单设中间业务(含表外业务)的财务报表,会计期末,银行应根据中间业务表内外各账户的明细情况编制附属会计报表,在财务报表中统一列示表外业务的经营情况,集中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包括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和经营风险,尽可能减少信息风险带来的损失。以便为表外业务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风险信息,利于商业银行管理层把握中间业务的业务流量和绩效,也便于中央银行监管。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把握表外业务会计核算的质量。表外业务多属金融创新发展业务,与传统业务相比具有更高的技术性要求,其会计技术风险更为突出。因此,必须加强现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知识及技能培训,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方面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熟练把握表外业务会计处理方法及表外业务风险的识别和规避能力,在新一轮金融创新业务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专题推荐:
银行法务与会计知识结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