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思维导图,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3-01-13日讯:
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思维导图
8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了中国人民银行印发 《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银发〔2019〕209号)
的全文。
根据内容整理思维导图如下:
金融数学的发展
在国内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都可以读懂国内经济类,金融类核心期刊,但国内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却很难读懂本专业的国际核心期刊《Journal of Finance》,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少有人去阅读《Jour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其原因不在于外语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国内较多停留在以描述性分析为主着重描述金融的定义,市场的划分及金融组织等,或称为描述金融;而国外学术界以及实务界则以数量性分析为主,比如资本资产定价原理,衍生资产的复制方法等,或称为分析金融,即使在国内金融学的教材中,虽然涉及到了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和衍生资产(Derivative asset)定价,但对公式提出的原文证明也予以回避,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我国金融学科既可以归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也可以归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前者占主要地位,且这支队伍大多来自经济转轨前的哲学和政治学队伍,因此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的方法。而西方正好相反,金融研究方向的队伍具有很好的数理功底。其次是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实际环境所决定。我国证券市场刚起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货币市场,投资者队伍主要由中小投资者构成,市场投机成分高,因此不会产生对现代投资理论的需求,相应地,学术界也难以对此产生研究的热情。
然而数学技术以其精确的描述,严密的推导已经不容争辩地走进了金融领域。自从1952年马柯维茨(Markowitz)提出了用随机变量的特征变量来描述金融资产的收益性,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以来,已经很难分清世界一流的金融杂志是在分析金融市场还是在撰写一篇数学论文。再回到Collins的讲话,在金融证券化的趋势中,无论是我们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历史数据,寻找价格波动规律,还是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去复制金融产品,谁最先发现了内在规律,谁就能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获取高额利润。尽管由于森严的进入堡垒,数学进入金融领域受到了一定的排斥和漠视,然而为了追求利润,未知的恐惧显得不堪一击。
于是,在未来我们可以想象有这样一个充满美好前景的产业链:金融市场--金融数学--计算机技术。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利润和高风险,需要计算机技术帮助分析,然而计算机不可能处理“大概”,“左右”等描述性语言,它本质上只能识别由0和1构成的空间,金融数学在这个过程中正好扮演了一个中介角色,它可以用精确语言描述随机波动的市场。比如,通过收益率状态矩阵在无套利的情形下找到了无风险贴现因子。因此,金融数学能帮助IT产业向金融产业延伸,并获取自己的利润空间。
金融数学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界的一枝奇葩。刚刚公布的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表彰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分别用“随着时间变化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王铎介绍,金融数学的发展曾两次引发了“华尔街革命”。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马科威茨提出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第一次明确地用数学工具给出了在一定风险水平下按不同比例投资多种证券收益可能最大的投资方法,引发了第一次“华尔街革命”。1973年,布莱克和斯克尔斯用数学方法给出了期权定价公式,推动了期权交易的发展,期权交易很快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主要内容,成为第二次“华尔街革命”。金融数学家已经是华尔街最抢手的人才之一。最简单的例子是,保险公司中地位和收入最高的,可能就是总精算师。美国花旗银行副主席保尔·柯斯林著名的论断是,“一个从事银行业务而不懂数学的人,无非只能做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密歇根大学和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都已经设立了金融数学相关的学位或专业证书教育。
专家认为,金融数学可能带来的发展应该凸现在亚洲,尤其是在金融市场正在开发和具有巨大潜力的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城市理工大学等学校都已推出有关的训练课程和培养计划,并得到银行金融业界的热烈响应。但中国内地对该项人才的培养却有些艰辛。王铎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一项“九五”重大项目中,列入金融工程研究内容,可以说全面启动了国内的金融数学研究。可这比马科威茨开始金融数学的研究应用已经晚了近半个世纪。在金融衍生产品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重要角色的背景下,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才刚刚起步,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几乎是空白。“加入WTO后,国际金融家们肯定将把这一系列业务带入中国。如果没有相应的产品和人才,如何竞争?”王铎忧虑地说。他认为,近几年,接连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百年老店巴林银行倒闭等事件都在警告我们,如果不掌握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等现代化金融技术,缺乏人才,就可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蒙受重大损失。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掌握现代金融衍生工具、能对金融风险做定量分析的既懂金融又懂数学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国内不少高校都陆续开展了与金融数学相关的教学,但毕业的学生远远满足不了整个市场的需求。王铎认为,培养这类人才还有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金融数学最终要运用于实践,可目前国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还没有成气候,学生很难有实践的机会,教和学都还是纸上谈兵。另外,高校培养的人大多都是本科生,只有少量的研究生,这个领域的高端人才在国内还是凤毛麟角。国家应该更多地关注金融和数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王铎回忆,1997年,北京大学建立了国内首个金融数学系时,他曾想与一些金融界人士共商办学。但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显然并不感兴趣:“什么金融衍生产品,什么金融数学,那都是国家应该操心的事。”
尽管当初开设金融数学系时有人认为太超前,但王铎坚持,教育应该走在产业发展的前头,才能为市场储备人才。如果今天还不重视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就可能导致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记者发现即使今天,在这个问题上,仍然一方面是高校教师对于人才稀缺的担忧,一方面却是一些名气很大的专家对金融数学人才培养的冷漠。采访中,记者多次试图联系几位国内金融数学界或金融理论界专家,可屡屡遭到拒绝。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谈人才培养这样的话题太小儿科,有的甚至说,“我不了解,也根本不关注什么人才培养”。还有的说,“我现在有很多课题要做,是我的课题重要,还是讨论人才培养重要”、“我没有时间,也没义务向公众解释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老百姓要不要晓得金融数学和我没有关系”。
专题推荐:
北京市九五金融规划(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