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绿色金融促进绿色发展,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3-07-03日讯:
一、绿色金融促进绿色发展
央行行长易纲表示,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人民银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即将完成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删除化石能源相关内容;同时正在与欧方共同推动绿色分类标准的国际趋同,争取年内出台一套共同的分类标准。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尽管如此,资金问题仍是当前和下一阶段我国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约139万亿元,年均约为3.5万亿元,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以上。随着相关政策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望加速发展,相关公司迎来机遇。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深圳能源持有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12.5%股权,公司还间接持有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1.19%、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1.19%的股份。
福建金森已全资成立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对外承揽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服务与咨询、自愿核排(CCER)项目开发等业务。
二、绿色金融壮大什么产业
截至2021年绿色金融产品有普惠金融贷款、农业特色产业贷款、惠农e贷等。
三、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
按照规划,农业银行将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增量扩面。通过大力支持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环境、绿色服务等六大绿色产业,推动全行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快速增长。
其次,创设一流绿色金融品牌。通过持续开展绿色信贷专项营销,建立重点客户重大项目一体化营销机制,加大绿色直接融资和创新型业务供给,打造绿色消费金融服务品牌等措施,建立多层次立体化业务体系,巩固提升绿色金融市场主体地位。
四、绿色金融主要支持的领域
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是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最重要的两项产品。
绿色信贷业务的特殊性是指绿色信贷政策需要公众的监督,政府和银行不仅应该将相关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信息公开,并且应该提供各种条件包括信息的披露、必要的经费和真正平等对话的机制
五、绿色金融支持政策
绿色金融是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对这一概念国内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六、绿色金融主要支持的领域有
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绿色租赁等。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提供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七、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绿色金融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
八、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
我国是全球唯一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国家。
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九、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
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大力推进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低碳发展政策体系等,基本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2005年至2020年,中国GDP增长约4.5倍,同期碳强度下降48.4%,非化石能源占比由7.4%提高到15.9%,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加快
首先,煤炭消费占比逐年下降。“十三五”时期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超额完成,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煤矿约5500处,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超额完成《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化解过剩产能目标。2017-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由60.4%降至56.8%。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完成散煤替代超过2500万户。
其次,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十三五”以来,可再生能源装机年均增长大约12%,新增装机年度占比超过50%,总装机占比稳步提升,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9.48亿千瓦,规模稳步扩大。
再次,重点领域节能工作进展顺利。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19年比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15%,相当于节能4.8亿吨标准煤,节约的能源成本,大约为4000亿元。
产业全面绿色发展转型成效显著
全国超低排放煤电机组累计达9.5亿千瓦,建成全球最大清洁煤电供应体系。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2012年至2017年5年间,在全国煤电装机增幅达30%的情况下,电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量下降幅度达86%、89%、85%。煤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从325克/千瓦时下降至312克/千瓦时。
全国229家钢铁企业6.2亿吨粗钢产能(重点区域159家约4.5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重点地区110家钢铁企业(3.5亿吨粗钢产能,占重点区域总产能60%以上)已完成或正在开展评估监测。重点区域“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治理基本完成。
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深入推进,累计完成铁路货运增量约7.8亿吨,水路货运增量约5.7亿吨,沿海港口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量减少约3.7亿吨。全国铁路货运量、水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例分别由2017年的7.8%和14.14%增长到2019年的9.5%和16.17%。京津冀地区煤炭运输集疏港实现“公转铁”。
全面供应国六汽柴油,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2460多万辆。201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55%,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有量均占世界一半。
低碳政策体系建设持续推进
一是积极推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多举措、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确保实现双碳目标。
二是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印发配套的配额分配方案和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全国碳市场率先从电力行业启动。
三是加大绿色金融政策支持。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金融政策支持,激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气候友好型的绿色金融产品。
四是研究推进碳达峰行动。相关主管部门积极研究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上海、宁夏等各地的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在加快推进。中国已经给世界人民交出一份靓丽的生态变化应对答卷,这是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也是中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出的坚定步伐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