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3-07-06日讯:
一、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回答如下:绿色融资体系的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绿色投资标准和准则:绿色投资标准和准则是评估绿色项目和资产的标准和规范,包括环境、社会和治理等方面的指标,可以帮助投资者识别和评估绿色项目和资产的可持续性。
2. 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资产证券化是将绿色资产打包成证券,向投资者出售,以融资绿色项目。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绿色项目的融资效率和规模,并使投资者能够分散风险。
3. 绿色债券和贷款:绿色债券和贷款是专门用于融资绿色项目的债券和贷款,通常由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这种方式可以为绿色项目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融资,降低其融资成本。
4. 绿色投资基金:绿色投资基金是专门用于投资绿色项目和资产的基金,通常由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设立。这种方式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低风险的绿色投资机会,同时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5. 绿色金融市场:绿色金融市场是专门用于交易绿色项目和资产的市场,包括绿色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绿色项目和资产的流动性和透明度,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二、绿色金融面临的五大挑战
从不同的视角来看,绿色金融划分标准各不相同,分类依据有绿色金融支持的对象、绿色金融工具的类型以及标准适用的管辖范围。按照绿色金融支持的对象不同,主要有绿色项目、绿色企业和绿色活动;
按照金融工具类型不同,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企业评级;按照标准适用的管辖范围的不同,分为国际机构、国家或地区监管机构、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布的绿色分类标准四类。
其中,国际机构标准有ISO标准、赤道原则和IFC绩效标准等,国家和地区监管标准包含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中国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等。在我国,地方政府层面江西、贵州、新疆、广东和浙江等五省(自治区)试验区各自出台了绿色项目分类标准。金融机构方面,工商银行对企业客户绿色信贷进行了四类十二级分类。
目前,全球应用中的绿色金融分类绝大部分是从项目支持的角度出发的。比如,绿色信贷分类和绿色债券目录等,均是对绿色项目的识别与分类。然而,传统型企业仍是当前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的主体,而且众多的传统企业向绿色企业过渡的过程中更需要获得标准指引和金融支持。
三、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扎实做好迎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加快推进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等环境突出问题整改进度,确保严格落实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整改;组织各县(市、区)、市级有关部门认真开展已销号任务的“回头看”“回头查”,严禁出现虚假整改、敷衍整改,严防已整改问题出现反弹。强化举一反三、全面整改,进一步深化巩固整改工作成效;指导各县(市、区)经信部门认真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准备工作。
(二)坚决打好“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持续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启动第三轮“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强日常执法监管,完善“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散乱污”企业全覆盖“回头看”“回头查”专项行动,严防整治销号企业死灰复燃。继续实施工业企业“环保管家把脉问诊行动”,通过专业化服务指导企业做好自查自纠。
(三)持续推动落后产能退出。认真贯彻《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持续推动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到2021年底,全面淘汰全市非建成区10蒸吨/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建立“发现一起、淘汰一起”工作机制,确保非建成区10蒸吨/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清零。
(四)加强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日常监管力度,强化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监督检查,督促园区和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实施工业污染源污染整治专项行动,继续以化工、喷涂等行业为重点,深入推进超低排放和深度治理。指导推广使用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清洁原料替代;认真执行《四川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18年修订)》,以钢铁、水泥、砖瓦、火电、涂装等行业为重点,加强督促督导,做好预警、启动和响应,进一步强化重污染天气限产、停产等管控措施的落实。
(五)深入推进工业节能。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科学合理制定“十四五”工业节能目标,分解下达各县(区)政府。严格落实《四川省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审查办法》,严控高耗能项目盲目上马。积极搭建平台,为重点行业企业提供“锅炉管家”“电力管家”等综合节能服务。
(六)大力推进工业节水。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围绕“十四五”工业节水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钢铁、火电、食品和发酵等高耗水行业节水载体建设,大力推进废水深度处理回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争全年创建节水型企业(含节水标杆企业)2家以上。
(七)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认真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组织编制黄河湖八一水库“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制定目标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全面推进河(湖)长制重点任务有效落实。
(八)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落实绿色金融政策措施,支持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项目申报“绿色信贷”。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为重点,继续深入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建设,力争创建省级以上示范单位2个。加强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宣传推广,引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
(九)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落实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方案和支持政策,大力推荐“绿色金融”项目,持续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四川节能环保品牌推广全川行”活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内江节能环保产业融入成渝,加快发展。
(十)积极谋划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工业领域“碳达峰”分析研判,适时启动编制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以钢铁、建材、火电等传统高碳产业为重点,支持企业实施一批降碳减排示范项目。
(十一)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广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典型模式,鼓励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争创四川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企业)1个。
(十二)加大节能监察工作力度。坚决遏制“两高”行业项目盲目上马,加大重点用能企业和砖瓦行业监察力度,完成国家、省下达工业节能监察任务;深入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逐步扩大重点用能单位接入范围,完成省下达重点用能企业在线监测数据接入任务
四、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的推进,光伏行业投资升温,一些企业纷纷与众多县市签订合作协议,推进整县屋顶光伏开发。然而,由于这项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有的地方与企业对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缺乏统筹规划,出现了部分县市暂缓甚至暂停屋顶光伏发电的项目备案及电网接入审批。究其原因,可从三方面看。
一看地方政府。某些地方不顾本地电网和土地实际情况,采取“大步快跑”方式放任各类企业任意申报和开发屋顶光伏,“重规模、轻质量”。部分地方忽视了前期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对屋顶光伏整县推进面临的不确定性缺乏预判,有的县简单从管理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只选择一家企业负责全县屋顶光伏装机,变相阻止了良性竞争。
二看企业。在庞大市场规模和市场利益驱使下,有些企业出于抢跑心态,纷纷成立分公司和代理商,迅速扩大装机规模。有的企业资金、技术实力不足,内部缺乏规范和管理,为抢占市场,聘用本地非专业人员向农户过度推销,或虚假宣传,提供的光伏产品质量不过关、设备安装不规范、后期运维服务跟不上,存在安全隐患,侵害群众利益。有的企业甚至没有资质,通过“圈而不建”“拿到钱就跑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三看项目本身。目前,推进整县屋顶光伏仍存在不少实际问题。比如:屋面利用率低、户用光伏运营年限受限、电站运维难度大、成本高、收益率低,等等。在这些难点尚未妥善解决之前,若要形成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模式仍需一定时间。
由此可见,屋顶光伏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与政府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就企业而言,一定要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技术规范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着力探索和形成适合屋顶光伏推进的有效模式,切忌“萝卜快了不洗泥”。就政府而言,既要做好电网的规划统筹,在规范企业行为、保护群众利益上不缺位,还要在项目管理法定程序、捆绑配套产业上不越位,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
基于此,笔者以为,有关方面可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屋顶光伏整县推进过程中,要遵循市场化方式,让广大企业公平竞争。一些大企业的优势在于资本、融资、信誉等,但也存在体量大、反应速度慢,人力成本、项目开发、管理成本相对偏高等实际问题。屋顶光伏分布广、站点多,管理困难、运维难度大,需要服务好、反应快的企业。在这方面,大企业资本、技术实力雄厚,有大企业的优势,但也有管理成本较高等不足。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尽管有些方面比不上大企业,但也有自身比较优势。因此,各类企业充分竞争,有助于形成互补共生和谐发展的关系。
其次,充分激发政府、企业和用户三方积极性。屋顶光伏是电力绿色生产新方式,也是利用闲置屋顶创造价值的新经济模式。在屋顶光伏整县推进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进行自我激励。一方面,通过理顺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绿色技术、发展绿色建筑,提高屋顶光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还要借助整合理顺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不失时机大力倡导全社会开展绿色生活。
再次,积极探索各种可行开发模式。要正确认识屋顶光伏开发的复杂性,因地制宜,着力探索多样化的开发模式,避免“一刀切”。在市场比较成熟的地区,不应采用“一企包一县”的模式,而应提出市场化、竞争化的方案,允许多个企业参与进来,让用户自主选择。与此同时,有关方面还要加强对投资开发企业的监管,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淘汰资质不合格、技术不过关的企业,防止不安全、可靠性差的光伏产品进入市场,防止屋顶光伏建设规模激增带来电网安全问题。
此外,还要谨防“光伏贷”问题重现。对于某些金融机构巧立名目让用户背负高额贷款的现象,有关方面务必高度警惕并防范相关金融风险。
总之,推进屋顶光伏开发,不能单兵突进,不可盲目行事,不能因行业投资升温而头脑发热
五、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明确功能定位,科学规划布局
一是明确优先发展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已获国务院审批,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也紧接着出台,但仍需不断完善,尤其是要突出规划的刚性和严肃性,防止过去几十年存在的随意性和波动性。
农业农村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错综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多领域互利合作、互联互通,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极端重要性,明确农业板块在全市整体板块中的地位作用,明确农业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中的优先发展权,明晰市、区两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对农业农村土地、环保、金融等问题的主导性权责,对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事务要主动作为、加强协作,跨前一步。
二是找准功能定位。以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作为农业产业发展参照系,在研究对标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农业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定位和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上海农业农村的功能发展定位,主要发展“高精尖”和“名特优”特大型城市需要的绿色农产品。
三是科学规划布局。以农业“三区”划定成果为重点,以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为目标,对照2035年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抓好农业农村规划布局,优化种养结构和空间布局,并且吸取历史教训,使规划具有严肃性、延续性和稳定性。
六、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您好,1. 利率市场化: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和创新,增强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2. 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随着科技的发展,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银行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3. 风险管理与合规性:银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性建设。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应对体系,确保风险可控。同时,银行要加强合规性建设,遵守法律法规,保障客户的权益。
4. 竞争环境与市场化改革:银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银行要加强市场化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化,加强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保障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5.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银行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银行要加强金融扶贫、绿色金融、社会责任投资等方面的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七、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其一,发展绿色金融关涉到国家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发展绿色金融的根本目标是“实行最严格(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为何绿色金融可以造就最严格的(现代化)环保制度呢?单从绿色金融本身而言,从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绿色金融并不仅仅是某种金融产品的“绿色化”,比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也不是某些金融机构的“绿色化”,比如赤道银行等,而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绿色化”。也就是要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角度出发,对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进行绿色再造,将其引向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终极发展目标。
因此,发展绿色金融的根本之处在于对现有金融体系展开一场“绿色制度革命”,包括从产品到工具再到政策等在内的系列制度要件。其中最核心的制度要件正在于将金融体系与我们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相衔接,将金融体系打造成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天罗地网”。一旦所有的生产和消费等经济行为都被纳入到绿色的金融制度体系中,就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而言,这就意味着,我们构建了一个更现代化、更严格的绿色环保制度。
故此,发展绿色金融实则就是环保制度的建设问题,关涉到国家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关系到我们能否建设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其二,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实现国家生态文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绿色金融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根据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这恰恰就是从根源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污染“外部成本无法内部化”以及环境保护“外部收益无法内部化”的双重发展困境。作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理应将各种资本引导到有助于环境保护和控制污染的绿色产业中。但受各种因素制约,资本市场等金融体系却迟迟无法展开“绿色革命”,致使出现污染性投资“严重过剩”而低碳清洁投资却“严重不足”的供给侧结构性弊病。
为了解决这一弊病,政府开展干预责无旁贷。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提高污染投资成本的政策,并制定减税、补贴、配额等相应制度来促进绿色投资发展。但从普遍发展规律上看,政府对投资的“绿色”干预始终存在高成本、低效率的种种不足。如果能真正发挥市场本身在绿色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无疑将使绿色发展事半功倍。
正是在此背景下,基于市场经济原则产生的绿色金融应运而生,那就是将绿色发展的标准加诸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血脉中,使得绿色发展成为金融资本市场中的新兴游戏规则,进而彻底扭转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对节能环保的行为预期,形成绿色发展与经济金融发展的“激励相容”,解决污染投资过剩而绿色投资不足的症结。
八、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一是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密切关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对激励和监管政策进行跟踪评估,适时调整完善。加强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和统计数据共享,建立健全相关分析预警机制,强化对绿色金融资金运用的监督和评估。
二是鼓励各地区从当地实际出发,以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三是完善与绿色金融相关监管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监管协调,综合运用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统一和完善有关监管规则和标准,强化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四是加大对绿色金融的宣传力度。积极宣传绿色金融领域的优秀案例和业绩突出的金融机构和绿色企业,推动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广泛共识,形成共建生态文明、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良好氛围。
九、绿色金融发展不足
1.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进行
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融资渠道,其不仅仅能够进行金融服务以及金融工具的提供,而且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资源的良好配置,促进资源整合,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而当前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优化自身的服务,不断将绿色金融理念融入发展过程中,推动资源得到更合理地配置,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2.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根据相关的数据分析以及调研可知,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与环境绩效之间是存在正相关关系的,而商业银行要想推动自身更好地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离不开绿色金融的,而大力进行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够推动商业银行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更好地进行信贷规模以及信贷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其更好地进行商机的把握,推动其进军更加优质的项目、企业以及行业,促进自身长期竞争优势的不断提升。随着我国政府大力提倡环保发展,环保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这推动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进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与空间。商业银行大力实行绿色信贷,能够更深化地降低资源消耗、推动环境污染的有力降低,并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坏账”“死账”“呆账”的困扰,促进其经营绩效的有效提升。
3.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社会效益的快速提升
随着环保发展的不断深化,公众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升,民众以及政府对金融企业和工商企业提出了新的社会责任要求。因此过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商业银行应当积极顺应这一趋势,有效采用金融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改善,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为自身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基础。同时,从社会财富增加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积极进行绿色金融的有效发展,能够促进就业环境的合理改善,推动就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人们物质财富的有效提升,从而能够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