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金融发展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3-08-03日讯:
一、金融发展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
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绿色金融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如何在有效地完成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绿色发展,使得发展绿色金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并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发展绿色金融对新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以及能源消费的影响
二、云南省着力构建什么的绿色产业结构
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健康服务业等为重点的万亿级支柱产业和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烟草等为重点的千亿级优势产业。
三、关于构建云南省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方法?
一、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二、加强银行业绿色金融创新发展。
三、发展绿色担保和绿色小贷。
四、支持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五、大力发展绿色债券。推动建立完善绿色债券标准。
四、绿色金融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革命性作用?
其一,发展绿色金融关涉到国家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发展绿色金融的根本目标是“实行最严格(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为何绿色金融可以造就最严格的(现代化)环保制度呢?单从绿色金融本身而言,从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绿色金融并不仅仅是某种金融产品的“绿色化”,比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也不是某些金融机构的“绿色化”,比如赤道银行等,而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绿色化”。也就是要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角度出发,对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进行绿色再造,将其引向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终极发展目标。
因此,发展绿色金融的根本之处在于对现有金融体系展开一场“绿色制度革命”,包括从产品到工具再到政策等在内的系列制度要件。其中最核心的制度要件正在于将金融体系与我们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相衔接,将金融体系打造成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天罗地网”。一旦所有的生产和消费等经济行为都被纳入到绿色的金融制度体系中,就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而言,这就意味着,我们构建了一个更现代化、更严格的绿色环保制度。
故此,发展绿色金融实则就是环保制度的建设问题,关涉到国家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关系到我们能否建设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其二,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实现国家生态文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绿色金融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根据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这恰恰就是从根源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污染“外部成本无法内部化”以及环境保护“外部收益无法内部化”的双重发展困境。作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理应将各种资本引导到有助于环境保护和控制污染的绿色产业中。但受各种因素制约,资本市场等金融体系却迟迟无法展开“绿色革命”,致使出现污染性投资“严重过剩”而低碳清洁投资却“严重不足”的供给侧结构性弊病。
为了解决这一弊病,政府开展干预责无旁贷。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提高污染投资成本的政策,并制定减税、补贴、配额等相应制度来促进绿色投资发展。但从普遍发展规律上看,政府对投资的“绿色”干预始终存在高成本、低效率的种种不足。如果能真正发挥市场本身在绿色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无疑将使绿色发展事半功倍。
正是在此背景下,基于市场经济原则产生的绿色金融应运而生,那就是将绿色发展的标准加诸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血脉中,使得绿色发展成为金融资本市场中的新兴游戏规则,进而彻底扭转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对节能环保的行为预期,形成绿色发展与经济金融发展的“激励相容”,解决污染投资过剩而绿色投资不足的症结。
五、绿色信贷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绿色信贷发展现状不太乐观,但仍有发展空间和建议可行性。
因为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没有实施符合绿色金融标准的信贷政策,在绿色项目融资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同时,由于绿色信贷的风险更高,许多银行对其持谨慎的态度,担心可能会带来不良贷款风险,对借款人的审核审批也更加严格。
为了促进绿色信贷发展,需要加强宏观政策的引导,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建立绿色信贷评级机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提高为绿色项目融资的信贷比例;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管,提升绿色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可监控性,逐渐适应市场需求,推动绿色信贷市场壮大。
如果这些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未来绿色信贷发展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六、2021年绿色企业行动工作要求?
(一)扎实做好迎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加快推进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等环境突出问题整改进度,确保严格落实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整改;组织各县(市、区)、市级有关部门认真开展已销号任务的“回头看”“回头查”,严禁出现虚假整改、敷衍整改,严防已整改问题出现反弹。强化举一反三、全面整改,进一步深化巩固整改工作成效;指导各县(市、区)经信部门认真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准备工作。
(二)坚决打好“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持续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启动第三轮“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强日常执法监管,完善“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散乱污”企业全覆盖“回头看”“回头查”专项行动,严防整治销号企业死灰复燃。继续实施工业企业“环保管家把脉问诊行动”,通过专业化服务指导企业做好自查自纠。
(三)持续推动落后产能退出。认真贯彻《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持续推动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到2021年底,全面淘汰全市非建成区10蒸吨/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建立“发现一起、淘汰一起”工作机制,确保非建成区10蒸吨/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清零。
(四)加强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日常监管力度,强化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监督检查,督促园区和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实施工业污染源污染整治专项行动,继续以化工、喷涂等行业为重点,深入推进超低排放和深度治理。指导推广使用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清洁原料替代;认真执行《四川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18年修订)》,以钢铁、水泥、砖瓦、火电、涂装等行业为重点,加强督促督导,做好预警、启动和响应,进一步强化重污染天气限产、停产等管控措施的落实。
(五)深入推进工业节能。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科学合理制定“十四五”工业节能目标,分解下达各县(区)政府。严格落实《四川省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审查办法》,严控高耗能项目盲目上马。积极搭建平台,为重点行业企业提供“锅炉管家”“电力管家”等综合节能服务。
(六)大力推进工业节水。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围绕“十四五”工业节水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钢铁、火电、食品和发酵等高耗水行业节水载体建设,大力推进废水深度处理回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争全年创建节水型企业(含节水标杆企业)2家以上。
(七)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认真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组织编制黄河湖八一水库“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制定目标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全面推进河(湖)长制重点任务有效落实。
(八)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落实绿色金融政策措施,支持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项目申报“绿色信贷”。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为重点,继续深入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建设,力争创建省级以上示范单位2个。加强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宣传推广,引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
(九)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落实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方案和支持政策,大力推荐“绿色金融”项目,持续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四川节能环保品牌推广全川行”活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内江节能环保产业融入成渝,加快发展。
(十)积极谋划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工业领域“碳达峰”分析研判,适时启动编制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以钢铁、建材、火电等传统高碳产业为重点,支持企业实施一批降碳减排示范项目。
(十一)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广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典型模式,鼓励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争创四川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企业)1个。
(十二)加大节能监察工作力度。坚决遏制“两高”行业项目盲目上马,加大重点用能企业和砖瓦行业监察力度,完成国家、省下达工业节能监察任务;深入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逐步扩大重点用能单位接入范围,完成省下达重点用能企业在线监测数据接入任务
七、促进可持续绿色发展措施?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准确把握我国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环境紧箍咒越绷越紧,发展不可持续问题愈加显现的迫切实际,着重强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为中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为了能让不断增长的人口吃饱饭,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主要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实现外延式增长,开垦陡坡耕地、超采地下水、过量施用投入品等。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趋近极限的形势证明,过去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生产布局与环境的匹配度。
话说回来,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过去,不计代价抓生产、多种粮,是必须的,成绩也了不起;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相对宽松,也才为转方式创造了条件,要抓住难得机遇。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重要关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与统一。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要努力还旧账,让透支的生态休养生息。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正确看待和准确把握“退”与“进”的辩证关系,“退”是为了更好地“进”,资源环境变好了,有利于提高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推动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继续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继续调减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长江流域湖泊水库和近海水产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也要不欠新账,注重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当前,农业资源利用强度过高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足并存,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膜有效利用率偏低。要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必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同时,大力推进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以县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继续开展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
“水利不修,有田也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还要特别重视农业节水。缺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耗水过多是我国农业的突出问题。引水调水很必要,但从当前实际看,破解高耗水和缺水难题,最迫切、最有效的还是节水。要转变观念,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的政策体系,加大大中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和建设力度,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田间节水技术和设施。同时,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用好农业用水精准补贴,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
推行绿色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很多地方已经行动起来,也有了不少典型,但仍有一些地方认识不够深刻、紧迫感不强、工作不够主动。必须贯彻落实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快形成绿色生态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协同用力,久久为功,让美丽田园、青山绿水、生态环保回归成为农业的代名词。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