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3-08-16日讯: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
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基本实现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全覆盖,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得到有效普及。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持续改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得到普及应用。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增信机制显著改善。
你觉得哪种能源将在未来成为主流的绿色能源?目前能源转型需要哪些政策支持才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谢邀,从目前国家的政策和发电成本来看,还是风电光伏,它的发电成本早已低于火电价格,只是波动性被广泛吐槽。
2021年东北的限电大家一定不会陌生。2021年9月10日开始,东北地区火电装机8000万kW,可调出力不到4000万kW,负荷稳定在6000~7000万kW,而东北却遇到连续的极热无风天气,新能源出力长期低于10%,电网频率一度来到49.5HZ。
新能源接入电网的问题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聊过,可参考下面的文章。
为什么新能源的接入会增大电力系统的调峰压力?因此,一个好汉三个帮,风电光伏要想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四个帮手来最大程度的规避风光的波动性。
1号帮手:分布式光伏+荷随源动
江亿院士通过卫星高分图片+现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城市和农村的屋顶进行了统计,全部铺设光伏可产生4.18万亿kWh电力。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就地消纳,不需要远距离传输。未来凭借对天气变化颗粒度很细的预测能力,用电可能会从“源随荷变”转变为“荷随源动”。
2号帮手:储能(抽水蓄能)
新能源无法独立支撑供电,因此目前全额上网的新能源,均需要配置10%~20%的储能。因此,新能源+储能的综合度电成本何时能够低于脱硫煤标杆电价(0.4元左右),将成为一个重要节点。
当前抽水蓄能是当前最成熟、装机最多的主流储能技术,使用寿命长,综合效率高(70%-85%),且仅有0.21-0.25元/kwh的度电成本,在各种储能技术中成本已是最低。
而据电科院预测,2025年电池储能的度电成本将达0.15元,也就是说2025年光伏+电池储能度电成本有望低于脱硫煤标杆电价0.4元。
电池储能的成本预测另外,为适用于中长时间尺度、短时高频、超长时间尺度等不同应用场景,且不错点、漏点科技树,我国已同步开展锂离子电池(目标度电成本≤0.1元/度、循环寿命不小于10000次),钠离子电池(目标度电成本≤0.3元/度、循环寿命不小于10000次),锂离子电池(目标度电成本≤0.2元/度、循环寿命不小于8000次),压缩空气储能(度电成本≤0.15元/度),以及液流电池、熔盐储热技术、有机储能等各种储能方式。
3号帮手:电制氢
如果能够解决氢能存储和运输的问题,氢能未来可在新能源电制氢、调峰调频等场景灵活应用,也是沙漠、戈壁风光发电无法外送时的一个解决思路。
沙特加快能源转型步伐 承诺到206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IEA认为电制氢是未来全球最大的电力需求增长因素,预计2050年全球商业化电制氢将达到12万亿千瓦时,占全球电力需求的20%。我国在2060年全社会发电量17.2万亿kwh的预测中,也考虑了4万亿kwh电制绿氢。
4号帮手火电+灵活性改造+CCUS
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2月10日联合印发《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对区域内现有煤电机组进行升级改造,探索建立送受两端协同为新能源电力输送提供调节的机制,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
假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面铺满太阳能板,能提供中国人所需要的所有电能吗?火电不应该轻易被放弃,目前面临的两个问题,一个是高碳,一个是由于角色转变导致的灵活性不足(由支撑性电源转变为调节性电源)。
据专家预计,2030年CCUS将降至310~770元/吨,2060年降至140~410元/吨,度电成本降至0.1~0.3元/度。目前大部分省份的火电的上网电价为0.4元/度左右,CCUS的全面普及,意味火电总体的成本将来到0.5~0.7元/度。作为调节性电源,度电成本在可接受范围。
考虑到火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所处的新角色,灵活性改造的目的在于提高其功率变化的速度以及调节出力的能力。调节后,热电机组普遍增加20%额定容量的调峰能力,纯凝机组增加15%~20%额定容量的调峰能力。将更好的帮助新能源出力更好的与负荷曲线匹配。
总结一下:
未来可行的绿色能源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源、网、荷、储的相互配合,是风光发电为主体荷随源动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各种储能技术(抽蓄+电储能)电制氢碳捕捉和灵活化改造后的火电,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进化形成的混合体。
2022年3月10日更新
看到很多人站核聚变,主要原因可能是2021年12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再次点燃了“人造太阳”反应堆(全名叫: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之后很多研究团队也陆续公布了自己的技术时间表。最积极的方案是在2025年左右,建成用于技术演示,可以产生电能的可控核聚变装置;在2030年左右,建成商业上可行的聚变发电站。
得到的彭天放老师也说道:“可控核聚变”技术能不能按预计的,在2030年实现商用发电,要看两个关键技术节点。第一,就是要看能不能在2025年前后实现成功的“点火”。也就是去看,聚变反应炉中的温度,能不能长时间、稳定地超过核聚变的临界温度。这是核聚变发电的大前提。第二,要看这些聚变装置在实现“点火”之后,整体的能量效率能不能大于1。聚变装置为了维持自身运转,本身是要消耗电能的。只有当它的能量效率大于1,也就是反应炉所产生的能量大于它消耗的能量,才能投入发电。如果这两个技术节点在未来十年内得到了突破,那就真的可以说,人类距离终极能源目标,不远了。
但我觉得即使核聚变能够在未来的10年内实现商业化,世界上也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他依然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就像风电光伏所带给我们的问题。
就像未来的智能交通的终极解决方案只是自动驾驶的商业落地吗?
别忘了交通是由人、车、路和环境组成的,自动驾驶汽车只是交通里的一个关键参与方。对于交通这样一个复杂系统,智能化的升级过程其实离不开人、车、路、环境的协同发展。因此我同意百度在自动驾驶的方向,即车路协同,不仅要“聪明的车”,还要“智慧的路”。
而电网这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一样,新型电力系统不仅仅是将常规能源换成风电光伏或者核能,更重要的是源、网、荷、储的协同发展,不仅要聪明的电源,还要智慧的电网和负荷。因此我在第一次回答中写的是以新能源为主题,但还需要四个帮手的发展思路。
基于这样的终局思考,我们就不光专注于电源的替换,还要延伸到了分布式电源组成的虚拟电厂、负荷的需求响应、储能技术、电制氢、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最终形成一个更有韧性、更加灵活的新型电力系统。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