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起源? 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特点?,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4-10-17日讯: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起源?
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来源于“inclusive finance”,又称为包容性金融,最早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普惠金融不仅仅事关一些边远地区、分散农户、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群体,而是关乎所有的人。普惠金融的第一层含义是,一个金融体系应该满足所有需求者的有效金融服务需求,无论他们是否属于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大企业还是微型企业,无论他们是处在中心地带还是边远地区。普惠金融的第二层含义是,应该“接纳”和“包容”边远地区、分散农户、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群体,向这些地区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以快捷便利、价格可承受的方式满足其有效金融服务需求。
普惠金融的困境
现代意义上的普惠金融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孟加拉、巴西等国家出现的小额贷款,借助于熟人之间的信任实行小组贷款模式,小组成员之间有连带还款责任。这种模式尽管帮助了近千万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小额信贷之父、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发展至今影响依然“小众”。格莱珉银行40年来累计放款165亿美元,不过是一个中型商业银行的规模。尤努斯教授几十年来呕心沥血到世界各地推广孟加拉的成功经验,但鲜有成功的案例,在中国22年的试验几乎全以失败告终。并且格莱珉模式也未能真正做到普惠,借款人的承担的利息在18%以上。究其根本原因,格莱珉模式基于传统的信贷技术,没能够解决单笔成本高的问题,因此从商业上难以持续。
二、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特点?
通过发展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了提升,金融知识也获得了普及,有利于让农村人口享受到金融服务带来的红利,从而促进乡村振兴。
三、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怎么得到的?
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包括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三方面。覆盖广度主要通过电子账户数( 如互联网支付账号及其绑定的银行账户数) 等来体现; 使用深度依据实际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支付业务、信贷业务、保险业务、投资业务和征信业务等,既用实际使用人数,也用人均交易笔数和人均交易金额来衡量; 数字服务支持方面,便利性和成本是影响用户使用金融服务的主要因素。在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时,首先将二级维度之下的各项具体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形成可比的指标; 接着,利用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确定中间各层级相对其上一层级的权重大小,再利用变异系数法求最下层( 即各具体指标) 对其上一层的权重大小; 最后,利用这些权重进行指数合成,形成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的发展指数。
再通过指标无量纲化方法,获得最后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四、数字普惠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差异?
普惠金融指的是针对中小微企业及普通大众的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指的是通过计算机系统便捷,快速的对广大需要资金的企业和民众提供的金融服务。
五、为什么普惠金融指数代替数字金融?
因为普惠金融透明公开,数字金融不透明,无法监管
六、普惠金融作用?
普惠金融,是一个能有效地、全方位地为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低收入人口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七、普惠金融理念?
这个概念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联合国系统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目前的金融体系并没有为社会所有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联合国希望通过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的发展,促进这样的金融体系的建立。
八、普惠金融范围?
中小微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
九、为什么要数字化普惠金融?
第一,填补数字鸿沟,提高素质金融服务的可能性。
“目前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互联网和智能设备普及度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部分群体处在金融服务提供商的雷达之外,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售后服务的可触达性,从而优化金融资源的配比效率高。”
第二,提升金融机构的数据服务能力,搭建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并不只是线上服务的替代,而是要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
第三,增强技术安全和数据保护力度。
人们在享受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便利和优惠的同时,也存在着数据泄露、虚假宣传、欺诈等风险。很多数字普惠金融业态上升的技术不成熟,在系统安全、模型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隐患。各金融机构要在运用新技术提供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从源头防范金融科技的乱用,构建更加健康安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十、普惠金融的优点?
普惠金融门槛低,对普通上班族和民众都能普及。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