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文物开挖法律法规,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1-05-09日讯:
1.地下开挖遇到文物的法规
地下文物是国家的根据有关法规,发现地下文物必须上报,国家可以给予你一定的奖励等具体的规定不清楚,这里给你看一下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方案。
大体跟总纲差不多。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地下文物是指地下和水下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物,包括:古墓葬、古文化遗址、古城址、古居址、古作坊遗址、古寺庙遗址、古桥梁、古河道、古街道、古涵闸、古井、古窑址、古窖藏及其他地下遗存文物。
第四条 地下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下文物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负有保护辖区内地下文物的责任。 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各区、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辖区内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建设、规划、工商行政、公安、海关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 根据本市历史发展沿革及地下文物分布的状况,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确定下列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 (一)汤山、薛城史前遗址区; (二)石头城遗址区; (三)六朝、南唐、明代宫城及御道遗址区; (四)内秦淮河两岸十朝遗存区; (五)六朝陵墓区; (六)幕府山、雨花台、铁心桥、西善桥古墓葬群区; (七)明代开国功臣墓葬区; (八)其他经考古勘探和发掘确定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 上述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的具体范围,由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划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七条 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的建设工程,在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后,必须经过考古调查勘探,方可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应当在接到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后的五日内,向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书面申请考古调查勘探,并协助做好地下文物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建设单位申请后,按照国家规定或者根据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办理有关手续,并在三十日内出具考古调查勘探报告;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考古调查勘探报告后,方可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以外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以上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的建设工程程序,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 第八条 在本规定第七条第一款、第三款规定的范围内,经考古调查勘探,地下确有文物遗存的,应当先期进行与工程范围相应的考古发掘。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建设工程施工中发现地下文物,应当立即停止施工,采取临时性措施保护好现场,并在四小时内报告建设单位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在接到报告后十二小时内,应当将保护措施报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的报告后二十四小时内,应当提出处理意见并通知建设、施工单位。 第十条 任何基本建设工程自发现地下文物至考古发掘开始前,施工单位应当指定专人保护地下文物现场,在考古发掘结束前,不得继续施工。
公安部门应当协助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保护地下文物的发现现场。 在地下文物发现现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挖掘、捡拾、藏匿、转移地下文物;不得阻挠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考古发掘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和考古发掘。
第十一条 因基本建设而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应当经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检查核实,由具有考古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批准程序进行。 前款规定的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的费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列入建设工程投资预算,由建设单位支付。
第十二条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考古发掘结束后,立即将处理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可以恢复施工的,应当立即通知其恢复施工。考古发掘结束后三十日内,考古发掘单位应当将出土文物清单和考古发掘情况书面报告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出土文物,经考古发掘单位整理研究后,由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经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指定具备收藏条件的单位收藏保管。 第十三条 为科学研究而进行的考古发掘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并报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后,方可进行。
第十四条 经考古发掘认为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地下文物遗存,由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确定为临时文物保护单位,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确定为临时文物保护单位的,其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五条 任何外国人或者外国团体未经国家特别许可,不得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 第十六条 工商行政、公安、海关等部门追缴的出土文物,应当在结案后及时按照有关规定移交给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七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对于在保护地下文物方面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四章 馆藏文物 第三十六条 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对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分别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国 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档案和其主管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档案。 第三十七条 文物收藏单位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取得文物: (一)购买; (二)接受捐赠; (三)依法交换;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还可以通过文物行政部门指定保管或者调拨方式取得文物。 第三十八条 文物收藏单位应当根据馆藏文物的保护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调取馆藏文物。 文物收藏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馆藏文物的安全负责。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离任时,应当按照馆藏文物档案办理馆藏文物移交手续。 第三十九条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调拨全国的国有馆藏文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调拨本行政区域内其主管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调拨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可以申请调拨国有馆藏文物。
第四十条 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通过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活动,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因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需借用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借用馆藏一级文物,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和其他单位举办展览需借用国有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借用文物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年。
第四十一条 已经建立馆藏文物档案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其馆藏文物可以在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交换;交换馆藏一级文物的,必须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第四十二条 未建立馆藏文物档案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置其馆藏文物。
第四十三条 依法调拨、交换、借用国有馆藏文物,取得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可以对提供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给予合理补偿,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调拨、交换、出借文物所得的补偿费用,必须用于改善文物的收藏条件和收集新的文物,不得挪作他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
调拨、交换、借用的文物必须严格保管,不得丢失、损毁。 第四十四条 禁止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将馆藏文物赠与、出租或者出售给其他单位、个人。
第四十五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不再收藏的文物的处置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 第四十六条 修复馆藏文物,不得改变馆藏文物的原状;复制、拍摄、拓印馆藏文物,不得对馆藏文物造成损害。
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体文物的修复、复制、拍摄、拓印,适用前款规定。
第四十七条 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收藏文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坏的设施,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 第四十八条 馆藏一级文物损毁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
其他馆藏文物损毁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将核查处理结果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文物收藏单位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告。
第四十九条 文物行政部门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得借用国有文物,不得非法侵占国有文物。 第五章 民间收藏文物 第五十条 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 (一)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 (二)从文物商店购买; (三)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 (四)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 (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
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藏的前款文物可以依法流通。 第五十一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买卖下列文物: (一)国有文物,但是国家允许的除外; (二)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 (三)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但是依法拆除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不属于本法第二十条第四款规定的应由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除外; (四)来源不符合本法第五十条规定的文物。
第五十二条 国家鼓励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将其收藏的文物捐赠给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或者出借给文物收藏单位展览和研究。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尊重并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对捐赠的文物妥善收藏、保管和展示。
国家禁止出境的文物,不得转让、出租、质押给外国人。 第五十三条 文物商店应当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
3.自己挖出文物是否要上交
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
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我国物权法第114条规定,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的,参照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
文物保护法等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也就是说,如果挖出某一动产,如果能够确定其所有人或有继承人的,则由该所有人所有。
如果所有人不明,则直接归属于国家,程序上参照拾得遗失物规则。 这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国家公有的意识形态在法律上的反映。
而大陆法系,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我国台湾等地区,一般规定,在自己土地(或动产)中发现的,则归自己所有;在他人土地(或者动产)中发现埋藏物或隐藏物的,由发现人和所有人各取一半。 瑞士较为特殊,规定由土地或动产所有人所有,发现人享有报酬请求权。
但是如果发现的是文物,则另有规定。各国各地区一般都规定其所有权归属于国家,意大利等国家更为细致,规定为归市、州等所有,不是空洞的归“国家”。
但是都可以理解为,归属于政府或公家。 原因在于,文物这种东西,附着了人类社会的活动痕迹,或者前人的智慧、艺术、审美等等,除开经济价值以外,更多的是艺术价值、研究价值等,而这些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共同体利益,一般不因个人的发现或先占而所有。
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我国领域内遗存的一切文物,包括可移动的、不可移动的都属于国家所有。 但并非所有的文物都属于国家所有,文物保护法中有具体规定,例如基于继承等保有某些文物所有权的,则不属于国家所有,属于民间文物收藏和所有。
其实,不止是文物,如果发现的埋藏物,属于矿产资源、古生物化石等,一般法律都规定为国家所有,或政府所有。大概都是因为这些类型的埋藏物中附着的是大部分人的公共利益、人类共同体利益,个人若为所有则可能导致利益失衡。
至于国家能否很好的代表人民行使,或者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那是另一个讨论的话题。 ps。
多说一点题外话。四川发现的天价乌木,虽然是从土里挖出来的,对其进行法律适用的时候,就存在法律空白。
它既不是文物、矿产、古生物化石,虽满足埋藏的特性,但根据传统民法的定义,埋藏物规定的是“原先有主而现在无法确定所有人”的才是埋藏物,而乌木是自始无主的“无主物”,但无主物一般基于先占,但先占在我国并未直接规定,在民间作为法律习惯使用,但天价乌木因为价值太高,直接由发现人先占也不合理。 虽然从最终的法律归属上来看,除开定义为无主物,其他定义在我国均指向国家所有。
4.新出台的文物法规的全部内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 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
· 国家文物局文物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试行)
·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旅客携运和个人邮寄文物出口的管理规定
· 文化部关于在对外合作出版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 海关总署、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加强文物出口监管公告的通知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办理盗窃、盗掘、非法经营和走私文物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通知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盗掘、非法经营和走私文物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 关于拍摄电影、电视有关文物的暂行规定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遗产中文物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
· 关于拍摄文物的几项暂行规定
· 文物商店工作条例(试行)
· 文物商店向国内群众销售文物试行办法
· 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 国务院批转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审批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加强保护管理请示的通知
· 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的批复
·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
· 邮电文物征集保护管理规定
·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
·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接受境外捐赠、归还和从境外追索的中国文物进口免税暂行办法
这么多是哪部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