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新闻,党建新农村建设,蔷靖潞影,杨雨婷 张书记
 
位置: 亚洲金融智库网 > 网络安全 > 正文

制造业投资数据

时间:2021-06-10 20:00
本文关于制造业投资数据,据亚洲金融智库2021-06-10日讯:

1.中国制造世界第一数据(包括产名,产量,占世界份额

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出达到10万亿美元。

其中,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而制造业世界第一的“宝座”,美国从1895年一直保留至2009年。

也有论者引用联合国的统计数字,发现按2011年年初的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产值为2.05万亿美元,而美国制造业为1.78万亿美元。 无论怎么说,单就数据而言,制造业在产值上超过了美国,这对中国人是个喜讯。

许多分析人士称之为“历史性的超越”。事实上,中国在1830年代制造业产值曾占全球的30%,但随后爆发的鸦片战争,却将该成就打入谷底,到1900年,这个份额降至仅大约6%。

之后,中国用了100多年来实现追赶。 比如,从基础工业数据看,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6.2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4.3%,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水泥产量18.6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60%;电解铝1565万吨,占世界总量65%;精炼铜产量占世界24%,而消费量占世界一半;煤炭产量32.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5%;化肥产量占世界35%,化纤产量占世界42.6%;玻璃产量占世界50%。

除了石油、乙烯,中国的基础工业产能大多名列前茅。 在具体产品上,中国的成绩单同样出众汽车产量1826.47万辆,超过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25%;船舶产量占世界41.9%;工程机械占世界43%。

中国还为世界生产了68%的计算机、50%的彩电、65%的冰箱、80%的空调、70%的手机、44%的洗衣机、70%的微波炉和65%的数码相机……有趣的是,随着黄金投资热在中国兴起,2010年中国还生产了340吨黄金,排名世界第一。 不过,中国庞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否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探讨。

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土地、原材料和人工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很多人对“中国制造”能否保持既有优势表示担忧。 据报道,一些零散的“外资”撤离现象确有发生。

比如,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准备在美国本土制造某些汽车零部件,此前中国是他们建新工厂的首选。美国ATM(银行柜员机)供应巨头NCR,已经把部分ATM的生产从中国移回美国。

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也准备“回家”建厂,以此为本土创造就业岗位。 在珠三角地区,一家生产高端棒球碳纤维的美国企业准备迁回本土。

而高端耳机制造商Sleek Audio,则要从东莞撤走。研究者就此分析,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出现新的特征,发达国家高附加值产业“转移”之风似乎悄悄刮来。

HIS也称,美国大可不必对失去“第一”过于悲观。因为,美国拥有巨大的劳动生产率优势,体现于这样一个事实:美国在2010年的制造业产出仅略低于中国,但美国制造业只有1150万工人,而中国制造业雇用了1亿人。

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产出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企业的中国子公司”。 广东省经贸厅的一位知情人士认为,“国际金融危机迫使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其国内产业结构,探索实体经济再振兴道路,鼓励高端制造业留在国内,甚至从国外向国内回流。”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甚至预测,将有15%针对北美市场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967家,同比下降5.2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5.45亿美元,同比下降14.42%。

不过,这种下降并不足为虑。因为同时,前8个月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4496家,同比增长8.6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69.72亿美元,同比增长23.12%。

欧盟27国对华投资也保持增速。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没忘了提示,“2010年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也还只是西欧国家的25%;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预计到2015年,中国劳动力成本将达到西欧劳动力成本的38%。

但这一增长还不足以形成转折点。” 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2011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称,75.1%的美国企业在中国的主要业务转为向中国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不再向国外出口,而在2003年该数字不到24%。

因此,美资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力度仍是主流。 该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对媒体称,中国迁移到其他低成本区域的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力密集、低技术含量、高耗能的产品再加工制造业,通常对环境影响较大,“迁离中国也是件好事”。

“中国制造”的得与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对全球超过100个国家的产业市场份额及竞争力指标进行分析,中国同样位居全球首位。 但是,发布方反而更多谈到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认为,“中国制造”面临资源环境和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产业利润率明显偏低,甚至有“去制造业”或“去工业化”的恶性循环倾向。 温州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曾靠制造业迅速崛起的地区,因为遇到产业升级的“天花板”,反而落入融资泡沫的陷阱中。

事实上,“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所遇到的难题,远远比那些简单的数字更复杂。

2.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地的投资情况.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572亿美元 分布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 本报北京9月4日电今天,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显示,截至2005年底,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572亿美元,分布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

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首超百亿美元 公报显示,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流量)达122.6亿美元,首次超过一百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以下简称存量)达572亿美元。以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全球的流量、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据介绍,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占到当年流量的一半;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超过亚洲地区跃居第一。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继续放大,投资分布的国家(地区)更为广泛;从存量的构成上看,利润再投资所占比重最大。

制造业在对外投资中“大显身手”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比较明显,除了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超过国有企业跃居投资主体首位外,对外投资主体中,制造业逾半壁江山,占到投资主体总数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 相对应的,中国企业投资的境外企业行业分布中,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4.7%,批发和零售业占1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5%、建筑业占7.6%。

3.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地的投资情况.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572亿美元 分布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 本报北京9月4日电今天,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显示,截至2005年底,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572亿美元,分布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

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首超百亿美元 公报显示,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流量)达122.6亿美元,首次超过一百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以下简称存量)达572亿美元。以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全球的流量、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据介绍,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占到当年流量的一半;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超过亚洲地区跃居第一。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继续放大,投资分布的国家(地区)更为广泛;从存量的构成上看,利润再投资所占比重最大。

制造业在对外投资中“大显身手”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比较明显,除了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超过国有企业跃居投资主体首位外,对外投资主体中,制造业逾半壁江山,占到投资主体总数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 相对应的,中国企业投资的境外企业行业分布中,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4.7%,批发和零售业占1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5%、建筑业占7.6%。

4.2018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多少亿元

7月16日, 国家统计局公布多项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97316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184539亿元,同比增长8.4%,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6.8%,增速连续三个月回升,比一季度加快3.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3%。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1%,增速比全部投资快7.1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5531亿元,同比增长9.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7143万平方米,增长3.3%。全国商品房销售额66945亿元,增长13.2%。

5.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已达1500亿

据报道,近年来,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迅猛,据统计,云计算产业保持着超过30%的年均增长率,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十二五”末期,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已达1500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SaaS、PaaS占比不断提升,混合云异军突起,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

报道称多家国内发展较快的云服务商早已瞄准人工智能的工业效益,与制造业合作探索“企业上云”模式。阿里云目前已经和中策橡胶、协鑫光伏、徐工集团、德赛西威、比亚迪等国内十多家制造商合作;腾讯云则已经和三一重工达成合作,共同搭建了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网易云和吉利合作,利用大数据实现柔性制造,缩短了吉利新产品的上线周期。

但是专家依然表示,目前当下首先需要解决工业数据采集问题和互联互通问题。而目前来看,行业都是纵向发展,制造业需要经纬纵横的数据采集能力,才能实现实时、动态、优化,这样才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对于工业大数据及云计算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表示,未来发展一是从低价值分析发展到智能化挖掘,主要是深度学习算法技术发展;二是从批量化处理发展到实时化计算,例如GE的发动机有很多不同的部件,要在异地实时计算每个分厂的生产进度,现在可以做到实时化;三是大规模推送发展到个性化追踪;四是从结构化数据发展到异构化信息。

6.最近在分析工业大数据,目前有哪些针对制造业的大数据

工作职责与任务 (一)负责公司的成本核算 1.整理各项费用并进行归集和分配; 2.做记账凭证并登账; 3.月末对费用进行核算; 4.统计各项费用的指标考核结果并上报经理。

(二)进行公司的成本分析 1.根据成本构成和历史发生情况以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 2.成本分析报告。 (三)负责公司的固定资产账 1.负责每月提取折旧; 2.负责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的账务登记; 3.新购入固定资产的入账; 4.年终汇总。

(四)负责总账的一部分 1.汇总总账,进行试算平衡; 2.与明细账的核对。 (五)负责应付账款往来核算 1.接收原材料入库单、销售发票,核算、审核付款清单和各种应付账款,审核各项记录; 2.审核各业务部门转交的发票及单据; 3.登账,记账。

(六)负责国内销售应收账款往来业务核算 1.核算各国内销售客户应收账款和记录, 2.凭发票登记,记账; 3.定期与销售人员核对销售明细及监督汇款。 (七)负责有关报表的报送工作 1.每十天报送给总经理银行存款余额明细; 2.月底向部门经理报送本月销售明细、应收账款明细和费用分类、罚息明细给销售部; 3.月底报外销部外销回款统计。

(八)现金与支票管理 1.保管单据(支票、支票报销单、支票申请单、收据等)、财务专用章及现金; 2.填写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及汇款凭证; 3.办理汇款、取现和支票转账手续; 4.办理国际收支申报手续; 5.每日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与结算; 6.开立还款收据、交款收据及客户回款收据; 7.初步审核现金报销单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办理现金报销手续。 (九)财务档案的整理、装订 (十)完成上级委派的其他任务 工作绩效标准 (一)成本核算方法科学合理; (二)成本计算准确,能如实反映生产状态,无差错; (三)总账及固定资产账登记准确,无差错; (四)应收及应付账款的核算清晰明确,各种单据合法有效;(五)提供的销售考核数据准确; (六)对销售回款的状态监督有力,无差错; (七)向管理层提供内容翔实、数据准确的分析报告,并能从中及时发现问题; (八)现金收支相符,差错率为零; (九)现金与账目相符,差错率为零; (十)保证现金报销单据合法、真实,符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十一)安全稳妥地保管现金、单据、财务专用章,不出现遗失; (十二)认真填写有关财务单据,做到字迹工整,易于辨认;(十三)安全稳妥地保管原始凭证并按月装订成册,保证财务档案完整,寻找方便 但如何把握他们的工作流程呢?有几点需要明白: 1、会计和出纳分工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会计管帐,出纳管钱,为什么?这样操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效率,而是为了减少舞弊和差错的出现,保证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需要说明的是出纳管的钱,不光包括现金、银行存款,还包括相当于现金的等价物,如银行汇票、本票、有价证券等。 2、知道分工的目的,就可以理解他们之间的流程了,比如: (1)为了保证银行存款的支付安全,我们有了银行印鉴的和支票的分管,如有必要银行印鉴也要分管; (2)为了避免不该支付的钱支付了,我们有了支付审批制度; (3)为了保证帐上的钱都存在,防止挪用,我们有了定期、不定期盘存清点和定期核对制度; (4)为了防止共同舞弊,我们有了审计制度; (5)为了防止现金、票证的被盗,我们要求将其锁进保险柜或存入银行,并有了相应保卫措施; (6)为了保证资金供需平衡,我们有了计划和预算。

(7)------- 3、由于成本效益原则,很难就会计和出纳的工作作出统一的流程。因此就有了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管理咨询公司,他们可以按照你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理想的控制流程。

7.中国企业的资本回报率是多少

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可以难倒所有研究中国企业的专家学者即使在企业家当中也很少有人可以就他们自己的企业,对这个简单的问题给出一个令人满意、信服的答案。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曾经在全球最大的一个投资公司负责投资中国的企业,令他最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法根据中国企业的数据来估算资本的回报率。他常常向我抱怨,中国的很多著名的企业家,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老总,根本不知道也不关心资本回报率,而在印度,资本回报率则受到相当的重视。

我有许多海外朋友,从报纸、电视上看到中国经济如此繁荣昌盛,都希望能够参与中国的淘金热,但从心底里对投资中国的企业没有信心,主要就是担心资本的回报率可能太低及没有保障。 因此,我可以理解当世界银行的学者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此处净资产为总资产减去非股东所属总负债,也可称作股东资本,英文为equity或equitycapital)从1998年的2%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2.7%,非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从7.4%上升到16%,而且中国企业拥有大量的现金收入时,许多长年从事中国企业投资的业界精英感到十分震惊,甚至气愤。

如果中国企业的利润率是如此之高,为什么他们作为投资者居然感觉不到?在这些投资者看来,世界银行的报告简直是天方夜谭,一定是大错特错! 在这些投资者当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他曾经是美国顶尖商学院的教授,目前则是著名的美国新桥投资的合伙人,他就是单伟建博士。单先生在《远东经济评论》、《亚洲华尔街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海内外媒体连续撰文反驳世界银行的报告,而世界银行的学者也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地给出回应,一些著名投资银行的经济学家,也加入了这场论战。

《南方周末》编辑希望我对这场论战作些评论,帮助读者理解分歧的原因及其政策意义,这又再次让我为难,因为论战的双方都是我的朋友。 理论上,资本回报率十分简单清楚,就是利润与资本之比。

可实际上,利润与资本在中国企业现有的会计、税收及所有制环境下都不容易测量。 首先,资本是什么?是注册资本、固定资产、股本、总资产,还是总资产减去欠股东之外的所有负债、净资产?如果是股本或净资产,应该按市场价算还是按账面价算? 利润又是什么?是不是企业会计报表中报告的利润?企业会不会为了少缴税而隐藏利润?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中国面临的会计制度及税率并不相同,他们的利润计算方法也就不一定相同。

大部分的中国企业还没有上市,上市与非上市公司的资本与利润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中国企业的会计、税收及所有权制度在改革中也不断发生变化。

可见,要计算及比较中国企业之间的资本回报率及其变化非常困难。这种情况对中国企业的股东极其不利,错综复杂的会计、税收及所有权制度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内部人控制的机制,使得外面的股东根本就不知道资本的回报率是多少。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东至今为止还不清楚他们有没有分红的权利,也从来没有享受过分红。 在这种背景下,单伟建先生根据他的观察、经验与对数据的推算,断定中国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远比世界银行报告所指出的要低时,几乎没有一个专家学者可以清爽地驳倒他的论点,因为单伟建先生心目中与西方国际市场惯例一致的资本回报率在中国基本上是无法可靠地算出来的。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中国企业在会计、税收及所有权制度及其制度实施方面的缺陷导致投资者的实际真实资本回报率往往远低于潜在的或隐藏的资本回报率。单伟建先生看到的是中国企业由于在制度基础设施方面的低效率而导致的对投资者而言资本的低回报、低效率。

可惜,世界银行的研究人员并不是投资者,他们考虑的是整体宏观经济的效率,而不仅是投资者的资本回报及投资效率。如果中国的国有企业没有利润,没有给股东带来任何回报,但却能给职工付更高的工资,有更多的现金流用来淘汰替换陈旧的技术与设备,这些国有企业就提高了资本回报率,宏观经济的效率也由此有所提高。

世行研究报告主要是探讨中国经济的增长为什么那么高及中国高投资率的资金来自何处。他们发现,企业留用现金收入在投资资金中的比重比通常想象的要高,而来自银行的贷款却比重较低。

从世界银行研究人员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需要特别担心微观层次由于会计、税率,及所有权制度导致的分配效率问题,因此,他们选择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这个宏观分析框架来计算资本的回报率。 使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因会计、税收及所有权制度不同而导致的不同企业间的非可比性。

国家统计局收集企业数据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计算企业的增加值,而企业的增加值正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增加值的统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受会计、税收,及所有权制度不同的影响,因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核算数据得出的资本回报率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世界银行报告中指出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大低于非国有企业及过去几年净资产收益率大大上升的宏观结论因而具有相当的可信度,但这些宏观结论对广大的投资者并没有太多的帮助。 中国的GDP增。

制造业投资数据


专题推荐: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上一篇:东莞市九鼎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洲金融智库网版权所有
  亚洲金融智库网主要提供风险管控,网络安全,舆论公关,金融法务,金融培训等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