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校园网安全威胁,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2-11-20日讯:
局域网arp攻击,病毒的防范,对校园网内不良网站浏览的限制
杀伤网深度解析?
1996年,美国前空军参谋长罗纳德福格尔曼将军在空军协会研讨会上提出杀伤链概念在打击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各个相互依赖的环节构成的有序链条,将作战分为发现发现(find)、定位(fix)、跟踪(track)、瞄准(target)、交战(engage)和评估(assess)六个阶段,即F2T2EA。
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1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在C4ISRNET会议上提出杀伤网,这一概念强调各领域指挥与控制、情报获取以及武器的统合,从而超越了静态的杀伤链结构,形成多个节点构成的网状结构,凸显跨域协同性。跨域协同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至今形成了包含陆海空天网等各作战领域在内的全域作战理论,推动和指导杀伤链向更加复杂、更加多维的杀伤网发展,也为杀伤网构建提出了新的挑战。
全域作战视角下的杀伤链战略
全域作战理论为杀伤链带来新挑战
海陆空天网领域中的杀伤链差异简单来看,杀伤链是一套由传感器发送数据到平台,再由平台实施打击的流程。各作战领域中的杀伤链执行流程基本相同,即从目标情报获取到跟踪瞄准,再到决策阶段,判断是否打击以及决定打击方案,完成打击后对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基于各作战领域的特性和所依赖的不同的武器系统,海陆空天网领域中的杀伤链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第一,杀伤链的执行速度相差甚远。不同作战域中有不同的作战速度和节奏。从网络领域以光速获取和发送数据,到美国空军波音X-51高超声速飞行器高达马赫数6的飞行速度,再到美陆军M1A2主战坦克每小时约66千米的移动速度,不同作战域中,兵力的投送速度和攻击速度都存在巨大差异。
第二,侦察对象与能力存在差异。美天基侦察包括光学成像侦察、电子侦察和弹道导弹发射预警等手段,主要特点是全天候、全天时,侦察范围广,可同时侦测大范围的目标。空基侦察依赖U-2空中侦察机、E-2C预警机和全球鹰无人机等设备,能够获取较为清晰的实时战场态势图像和数据情报,但是在拒止区域内的侦察活动可能存在风险。陆基侦察主要通过设置监听站,获取无线电和红外信号进行侦察。水面舰艇往往配备雷达、声呐等设备,对一定范围内的水域进行探测和侦察。可以看出,各作战域的侦察服务于自身需求、受制于装备特性,在可侦察的范围、关注的对象以及获取信息的类型上存在差异。
杀伤链概念逐渐向更加复杂、更加多维的杀伤网概念发展
第三,攻击方式与效果差别明显。从主战武器类型看,目前美国陆军配备的主战武器包括战斗装甲车辆与火炮,以及导弹和直升机,主要服务于地面作战需求;美国空军主要为轰炸机、战斗机等,能够对广泛的目标进行快速打击,掌握制空权;海军作战使用舰艇、潜艇和舰载机;太空军主战武器包括进行直接杀伤的武装卫星、高空核爆装置以及干扰类卫星装置;而网络领域主要依靠木马病毒等恶意软件实施攻击。各作战域主战武器的攻击原理和攻击性能不同,不同领域杀伤链的执行效果差别较大。
第四,网络领域杀伤链的特殊性。根据洛克希德公司对网络杀伤链的定义,网络杀伤链包括侦察、武器化、装载、利用、安装、指挥控制和达成目标等收益递进的七个阶段。网络领域中的杀伤链有几个独有特征:首先,网络领域每一个环节都相对难以取消或被替代,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杀伤链程序执行失败;其次,网络领域的杀伤链程序的指向性和限制性较强,全程在虚拟空间中执行;最后,在执行过程中,对目标进行溯源定位和将网络武器安装在目标设备上构成网络领域杀伤链独特的难点。
融合点与矛盾:全域作战对杀伤链理论的补充与挑战全域作战强调国内国外全域、陆海空天网全域。这一概念强调将各军兵种力量整合,实施跨域协同和并行式攻击,以抵消敌人可能在某一领域内的优势。美军认为,全域作战能够更好地实现各军种优势互补,在作战中创造更多机会窗口,实施精准而有效的打击。在全域作战理念下,不仅仅需要各作战域杀伤链简单地叠加,而是要从单向、二维的链状结构调整为复杂、多维的网状结构。
不同作战域中,兵力的投送速度和攻击速度都存在巨大差异
可以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杀伤网的执行方式,例如,一架在高空飞行的空军F-35战机探测到敌方坦克纵队正向下方地面的陆军阵地移动。陆军部队配备有可以击中坦克的短程武器,若陆军执行基于单一作战领域的杀伤链,它只有在敌方坦克非常接近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攻击。在陆军部队近海几英里处,有一艘海军驱逐舰,舰上有巡航导弹。在杀伤网中,F-35飞行员将雷达屏幕上的瞄准数据发送到驱逐舰的作战系统,将坦克目标的坐标加载到导弹中。然后,他控制导弹发射器,从舰上远程发射这些巡航导弹。换句话说,F-35飞行员可以用海军的武器射向威胁陆军的目标。
但是,由于各个作战领域都有其独有的特点、需求、平台以及武器,杀伤链统合为杀伤网并非易事。在军事领域,这种垂直结构被称为“烟囱”,即对于每一个特定问题都有在特定领域的特定解决方式。要想实现杀伤网,必需跨越各军种之间的固有壁垒。首先是技术壁垒,各作战域间互联性不足。不同军种的系统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有朝一日会统合到杀伤网中,从情报系统、指挥系统再到武器系统,都存在难以互联互通的问题。其次是概念壁垒,杀伤链以何种方式进行统合难以确定,完全打破军种限制仍不现实,性质不同、节奏不同的杀伤链进行配合和重叠可能造成矛盾而非增益。最后是现实壁垒,军队内部“以军种为中心”的思想仍然存在,各军种拒绝放弃在对应作战域内的主导权,也不愿将本可用于本军种的资金用于联合需求。因此,从杀伤链到杀伤网的发展方兴未艾。
由于各个作战领域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杀伤链统合为杀伤网并非易事
全域作战视角下杀伤链的发展方向
程序概念上更加注重兼容性要实现各领域杀伤链的融合,必须要确保各领域都能执行杀伤链的每一个程序,方能实现各步骤的配合和相互替代。有学者将杀伤链程序简化为5F模型,即发现(find)、定位(fix)、攻击(fire)、完成(finish)和反馈(feedback),这一模型删去跟踪和瞄准程序,在完成对目标的定位后即进入攻击阶段,程序更加简洁,更容易实现各作战域的兼容。在这一程序下,一旦情报、监视和侦察网络建立并运行,并连接到每个武器系统,任何进入网络的东西都会被一个或多个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检测到,这就是杀伤网中的“发现”部分。然后,这些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对目标进行“定位”,并将其目标数据与网络中的所有武器共享。在此之后,就可以实施对目标的攻击。联合指挥系统将决定杀伤网中哪些武器适合该特定目标,并控制这些武器,进行“攻击”。飞过头顶的无人侦察机可以向杀伤网中的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发送损害评估图像。如果有未摧毁的目标,无人机可以用它们的地狱火导弹“完成”收尾工作。各类侦察设备可以勘察最后的损失,完成“反馈”阶段。
参与主体上更加注重多元性全域作战时代,杀伤网的优越性在于能够根据特定情况,为跨域作战行动提供更多选择。根据梅特卡夫定律,网络中的节点越多,网络的价值越高。杀伤网也是如此,网络中包含的设备越多,连接方式能以几何倍数增长,为作战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方案,创造尽可能多的攻击敌人的机会窗口,使敌人在进入杀伤网中后难以脱身。当前,美军正试图将信号情报、电子情报、测量与特征情报、人力情报、开源情报、图像情报、地理空间情报、网络情报等17类情报系统整合起来,与各军种的指挥控制及各类武器系统连接到一个战场网络上,纳入更多设备以创造更多连接节点,构建更为复杂和密集的杀伤网络。
美空军采购负责人威尔罗珀将ABMS称为“军事物联网”
实践应用中更加注重配合度将静态的、按次序进行的杀伤链转变为动态的、多个程序同时进行的网络,需要强大的数据集成处理能力与指挥控制协同能力。只有解决数据集成问题,才能实现不同情报系统的配合和传感器到射手的无缝连接。此外,美军已经提出大量目的在于提高统筹指挥能力的发展计划,包括空军的高级战斗管理系统(ABMS)、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对抗环境中的目标识别和适应(TRACE)项目、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拒止区域中的协同作战(CODE)项目、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JADC2)项目、陆军的综合战斗管理系统(IBMS)项目、海军的协同作战能力(CEC)项目等。
杀伤网理论下的美军体系建设
美国认为,当前美国面临的威胁主要是大国战争的风险,尤其是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将给美军的作战行动有效性产生影响,而第三次抵消战略可能会削弱美军在特定领域的优势。因此,全域作战的杀伤网建设成为美军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构建服务于联合多域作战的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情报系统必须能够提供灵敏、有适应性、可互操作、多模块和多功能的情报、监视与侦察能力。美国陆军于2020年发布的《军事情报专业报告》提出,要从平台、传感器、处理/利用和分发、数据传输与网络架构、信号情报/电子战/网络空间集成五个方面进行改进,使系统能够适应多变的威胁,满足各类作战需求。针对不同军种之间数据难以互联互通的问题,美国国防部还发表《国防部数据战略》,要求制定数据标准和互操作性要求,消除数据差异,确保数据可在国防部不同来源之间链接。美国陆军和空军已经于2020年9月签署协议,共同制定“数据共享和服务接口的共同标准”。
第二,发展分布式力量,增强火力的精确化和多样性。为了创建有效的杀伤网,需要布设更多的攻击节点,避免集中式部署而降低自身攻击的灵活性与应对攻击的可生存性和弹性。美军提出要组建具备相关能力的最低级别作战单位,开展分布式机动,强调部队的灵活性和机动能力,以实现在更加多样化的作战环境中开展更加多样化的行动。此外,增强对机器人和无人机的研究部署,也是美军的重要发展方向。
第三,建立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的指挥与决策系统。发展和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决策支持,帮助用户在不同物理作战域中选择执行设备,以形成自适应杀伤网,并确保战场情况发生变化时具备自主调整能力,以确保指挥官和操作员可以比对手更好、更快地做出决策。美国雷声公司已经开始为美国国防高级计划局进行决策辅助软件的相关研究,开发“面向跨域杀伤网协商和实例化的随时推理和分析”软件,并已经在美国空军最近进行的“先进战斗管理系统”中得到应用。2020年8月,美军对其正在开发的网络、人工智能系统和传感器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测试,演示“启用了人工智能的杀伤网”的执行线程。
为打造杀伤网,美军致力于实现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
第四,注重与盟友的协同建设。美军作战多为多国联军协同作战,美国与盟友的情报、指挥和武器系统需要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联通。在美军建设服务于全域作战的杀伤网过程中,必然会考虑到要与盟友进行协同建设。美国防部长埃斯珀表示,美军将于2021年开展“项目融合”的新一轮演示验证,计划将合作伙伴、国际盟友纳入进来,以整合更多空中及地面武器,包括F-35战斗机和精确打击导弹。
结语
美军杀伤网理论是基于威胁判断和军事革命推动下形成的新作战理论,旨在形成全域作战中的整体优势,对各类情况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一实践或将深刻改变现代战争态势,对我造成巨大影响,也为我未来发展提供启示和参考。
美军杀伤网构建将加快战争节奏、增强美军联合优势,构成对我安全威胁。相较于单一杀伤链,杀伤网能够有效利用全域系统,进行更加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威胁反应,从而加快战争节奏、改变战争模式,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此外,美军不断加强自身军事能力、扩大单边优势,并将中国作为未来战争的假想敌,抵消我非对称作战能力,对我造成安全威胁。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安全威胁,首先,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军事领域的理念革新。改革创新是军队战斗力提升的最重要动力之一,需要主动根据战争样式变化的背景和自身需求提出新理念、制定新战略、发展新武器。其次,关注作战中各军种的配合,发挥体系协同效应。随着战争范围向更广泛的空间发展,跨域作战已经成为战争的重要表现形式。要充分利用好在特定空间领域的资源和能力,运用全局思维指挥战斗。最后,关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军事领域大有可为,已经成为美军杀伤网的关键技术之一,这不仅是全域作战依赖的技术基础,也是未来无人化战争的必要技术条件。
专题推荐:
网络系统安全威胁案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