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网络安全的基础属性不包括哪些,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3-07-19日讯:
一、网络安全的基础属性不包括哪些
1、首先右击你没有权限查看的文件或文件夹,弹出右击下拉子菜单,在子菜单中找到“属性”
2、点击“属性”,弹出文件或文件夹的属性窗口页面,在上方的菜单栏中可见“安全”
3、点击进入到安全选项卡页面,在页面下方可见“高级”
4、点击“高级”,弹出文件或者文件夹的高级安全设置页面,在页面上可以找到“更改权限”
5、点击页面上的“更改权限”,弹出文件或者文件夹高级安全设置的权限选项页面,在页面上可见“添加”
6、点击“添加”,弹出添加用户或组的设置页面,在页面上可以看到“高级”
7、点击“高级”,进入到添加用户或组的高级设置页面,在页面上可以看到“立即查找”
8、点击“立即查找”,即可在搜索结果中看到计算机中的用户或组
9、在搜索结果处可以看到有列举了计算机的各个所有者,选择你的用户或者组,然后点击确定添加
10、添加完成后,即可返回选择用户或组的页面
11、然后点击确定添加用户或者组,就会弹出新添加的用户或组的权限设置页面
12、在页面上勾选“允许完全控制”,然后点击确定
13、然后就会返回到用户高级权限的设置页面,点击应用确定,关闭高级权限页面
14、最后返回文件或文件夹的属性页面,点击确定,关闭属性的窗口页面,即可解决拒绝访问你没有权限查看该对象的安全属性的问题
二、网络安全的基础属性不包括( )
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涉及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它研究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内信息的保护方法,是指在信息的产生、传输、使用、存储过程中,对信息载体(处理载体、存储载体、传输载体)和信息的处理、传输、存储、访问提供安全保护,以防止数据信息内容或能力被非法使用、篡改。
主要的信息安全威胁包括被动攻击、主动攻击、内部人员攻击和分发攻击,主要的信息安全技术包括密码技术、身份管理技术、权限管理技术、本地计算环境安全技术、防火墙技术等,信息安全的发展已经经历了通信保密、计算机安全、信息安全和信息保障等阶段。
信息安全的三大基本属性
1、保密性
信息保密性又称信息机密性,是指信息不泄漏给非授权的个人和实体,或供其使用的特性。信息机密性针对信息被允许访问对象的多少而不同。
所有人员都可以访问的信息为公用信息,需要限制访问的信息一般为敏感信息或秘密,秘密可以根据信息的重要性或保密要求分为不同的密级如国家根据秘密泄露对国家经济、安全利益产生的影响(后果)不同,将国家秘密分为A (秘密级) 、B (机密级)和C (绝密级)三个等级。
秘密是不能泄漏给非授权用户、不被非法利用的,非授权用户就算得到信息也无法知晓信息的内容。机密性通常通过访问控制阻止非授权用户获得机密信息,通过加密技术阻止非授权用户获知信息内容。
2、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信息在存储、传输和提取的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延迟、不乱序和不丢失的特性。一般通过访问控制阻止篡改行为,通过信息摘要算法来检验信息是否被篡改。完整性是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 其目的是保证信息系统上的数据处于一种完整和未损的状态。
3、可用性
信息可用性指的是信息可被合法用户访问并能按要求顺序使用的特性,即在需要就可取用所需的信息。可用性是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和性能可靠性的度量,是对信息系总体可靠性的要求。目前要保证系统和网络能提供正常的服务,除了备份和冗余配置之外,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
三、网络安全的属性不包括什么性
分别是: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1、保密性
信息保密性又称信息机密性,是指信息不泄漏给非授权的个人和实体,或供其使用的特性。信息机密性针对信息被允许访问对象的多少而不同。
所有人员都可以访问的信息为公用信息,需要限制访问的信息一般为敏感信息或秘密,秘密可以根据信息的重要性或保密要求分为不同的密级如国家根据秘密泄露对国家经济、安全利益产生的影响(后果)不同,将国家秘密分为A (秘密级) 、B (机密级)和C (绝密级)三个等级。
秘密是不能泄漏给非授权用户、不被非法利用的,非授权用户就算得到信息也无法知晓信息的内容。机密性通常通过访问控制阻止非授权用户获得机密信息,通过加密技术阻止非授权用户获知信息内容。
2、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信息在存储、传输和提取的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延迟、不乱序和不丢失的特性。一般通过访问控制阻止篡改行为,通过信息摘要算法来检验信息是否被篡改。完整性是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 其目的是保证信息系统上的数据处于一种完整和未损的状态。
3、可用性
信息可用性指的是信息可被合法用户访问并能按要求顺序使用的特性,即在需要就可取用所需的信息。可用性是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和性能可靠性的度量,是对信息系总体可靠性的要求。目前要保证系统和网络能提供正常的服务,除了备份和冗余配置之外,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
四、网络安全的基础属性不包括什么
网络的安全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使网络系统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网络安全的具体含义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从用户(个人、企业等)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利益的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 网络安全应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可用性: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网络环境下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 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可审查性:出现的安全问题时提供依据与手段 网络安全的结构层次 1、物理安全 自然灾害(如雷电、地震、火灾等),物理损坏(如硬盘损坏、设备使用寿命到期等),设备故障(如停电、电磁干扰等),意外事故。解决方案是:防护措施,安全制度,数据备份等。 电磁泄漏,信息泄漏,干扰他人,受他人干扰,乘机而入(如进入安全进程后半途离开),痕迹泄露(如口令密钥等保管不善)。解决方案是:辐射防护,屏幕口令,隐藏销毁等。 操作失误(如删除文件,格式化硬盘,线路拆除等),意外疏漏。解决方案是:状态检测,报警确认,应急恢复等。 计算机系统机房环境的安全。特点是:可控性强,损失也大。解决方案:加强机房管理,运行管理,安全组织和人事管理。 2 、安全控制 操作系统的安全控制:如用户开机键入的口令(某些微机主板有“ 万能口令” ),对文件的读写存取的控制(如Unix系统的文件属性控制机制)。 网络接口模块的安全控制。在网络环境下对来自其他机器的网络通信进程进行安全控制。主要包括:身份认证,客户权限设置与判别,审计日志等。 网络互联设备的安全控制。对整个子网内的所有主机的传输信息和运行状态进行安全监测和控制。主要通过网管软件或路由器配置实现。 3 、安全服务 对等实体认证服务 访问控制服务 数据保密服务 数据完整性服务 数据源点认证服务 禁止否认服务 4、 安全机制 加密机制 数字签名机制 访问控制机制 数据完整性机制 认证机制 信息流填充机制 路由控制机制 公证机制
五、网络安全的属性是
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即保证信息为授权者享用而不泄漏给未经授权者。(2)完整性(Integrity)即保证信息从真实的发信者传送到真实的收信者手中,传送过程中没有被非法用户添加、删除、替换等。(3)可用性(Availability)即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随时为授权者提供服务,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合理的拒绝。(4)可控性(Controllability)即出于国家和机构的利益和社会管理的需要,保证管理者能够对信息实施必要的控制管理,以对抗社会犯罪和外敌侵犯。(5)不可否认性(Non-Repudiation)即人们要为自己的信息行为负责,提供保证社会依法管理需要的公证、仲裁信息证据。这应该是较新的定义,我就是这个专业的。基本属性的话就是保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
六、网络安全的基础属性是_____
首先,国家安全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与侵害的客观状态。
所谓外部的威胁与侵害,大致可分为外部自然界的威胁和侵害与外部社会的威胁和侵害两大类,但由于国家安全是一种社会现象,国家的外部威胁和侵害也就主要是指处于一国之外的其他社会存在对本国造成的威胁和侵害。从威胁和侵害者看,这种外部威胁和侵害包括:
(1)其他国家的威胁;
(2)非国家的其他外部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威胁,如某些国际组织或地区组织对某国的威胁和侵害;
(3)国内力量在外部所形成的威胁和侵害,如国内反叛组织在国外从事的威胁和侵害本国的活动。
其次,国家安全是国家没有内部的混乱与疾患的客观状态
危及国家生存的力量不仅来源于一个国家的外部,而且还时常来源于一个国家的内部。国内的混乱、动乱、骚乱、暴乱,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疾患,直接都会危害到国家生存,造成国家的不安全。因此国家安全必然包括没有内部混乱和疾患的要求。仅仅是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国家并不一定就会安全。
第三,只有在同时没有内外两方面的危害的条件下,国家才安全,因此,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才是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
无论是“没有外部威胁”,还是“没有内部混乱”,都不是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由此并不能把国家安全与国家不安全完全区别开来,单独从这两方面的任何一方面来来定义国家安全,都是片面的、无效的。但是,如果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表述为“既没有外部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混乱与疾患”,那么这就把国家安全与国家不安全区别开了,因而也就抓住了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从而就形成了一个真实有效的定义:“国家安全是国家既没有外部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混乱与疾患的客观状态”。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