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基层政府应学会如何应对舆情危机,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1-04-18日讯:
一、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政务信息查询机制,让公众享有更多的知情权。
首先,党政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客观的网络观。网络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共同体,它不是洪水猛兽。它是各种社会民智的肆意表达,是各种社会矛盾的放大暴露,更是党和政府不可放弃的重要宣传平台。要以自信和开放的心态,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其次,要始终强调各级党和政府担当“网络舆论领袖”的角色参与意识。宣传干部要主动担负政府形象塑造、政府决策参与、收集民众舆情、协调新闻媒体、发布政府新闻等职责,做到不缺位、不缺人。其三,各级政府部门要对其政务信息及时梳理分类,根据职责范围,制定信息公开的规则和“阀门”。在特定背景下,允许信息的适度“外泄”。不做网络舆情的救火员,要做预警者和沟通者。譬如,在出台一项有关民生的重大政策前,可通过官方或民间网络平台进行话题设置,抛砖引玉,广泛征集民众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水平。对可能引起较大争议的工程类项目,允许部分“网络意见领袖”预先参与论证、激辩,而不是坐等网络舆论发酵后被动应对。
二、建立多维立体的基层宣传工作新模式,让网络平台和传统阵地同步发声。
首先,要以强势氛围烘托中心工作,引发群众充分关切。其次,要以优势媒体外塑政府形象,打造正面舆论发声场其三,要以网络平台拓展宣传渠道,巩固壮大舆论阵地。通过微博、微信、政府网站等网络平台与群众实现互动沟通,提升社会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其四,以优秀文化感召干部群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文化不分家,各级政府应占领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巩固壮大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唱响主旋律。
三、建立快速响应和舆情研判机制,提升政府的执行力。
首先,网络问政要以高效执行力作为前置条件。当前,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开微博、微信已成为趋势。这是践行阳光党务、政务,增加政府公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不要小觑一则短短几百字的微博,有时却能爆发出“原子弹”般的舆论威力。这也对政务微博、微信等微平台的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网上发布言论要兼顾影响力和公信力,更为重要的是政务机关本身必须具备高度的执行力。若网上说的一套,网下做的另一套,言行不一,反而落人口实,起到反作用。其次,政府部门必须建立高素质的舆情管理暨危机公关团队。尽管公关活动在我国政府部门中的应用仍存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政府舆情危机案例表明,舆情管理与危机公关密不可分。作为政府部门,应对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不仅要有一支快速反应的作战队伍,更应具备坚定的政治自信和执政底气。舆情管理侧重做好日常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研判,可以借助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建立舆情应急响应预案;危机公关侧重于突发事件的斡旋化解和舆论形象从负面向正面引导。简言之,不仅要夺回互联网上的“麦克风”,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更要善于应用网络微“表情”,维护始终如一的政府良好形象。
四、尊重民众在网络上的情绪表达,打造富有网络时代精神的新型政府话语体系。
在网络时代即将来临之际,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必须要快速让自己成长,才能早日走出被动应对的窘境。首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宣传队伍,是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根本。宣传工作者要“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多渠道了解民众关切,吸纳民意民智,才能问诊把脉,运筹帷幄,实现有效传播。基层宣传干部要懂网、用网,而不惧网。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优势,建立政策讲解员、文明宣讲员、理论学习辅导员、文化指导员、舆情通讯员等基层宣传队伍,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其次,要建立一套严格可循的政务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审批-发布-维护制度。加强政府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建设,挑选一批“有责任心、熟悉网络、精通政务”的人员来负责管理,确保“发布有人审批,日常有人更新,询问有人应答”。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要根据其管辖范围和职能分工的不同,找准定位,打造特色,集聚人气,争创品牌。其三,在网络宣传中建立生活化的新话语体系,贴近网民。舆论引导要坚持“以人为本”,这要求我们的宣传必须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从网络宣传内容的选择上,要善于挖掘宣传主题的新闻性和实用性,尽量选择与群众生活休戚相关的话题如服务信息、惠民政策等,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宣传用语应多用生活用语,尽量口语化,语气平和、公允,避免打官腔,说空话、套话,尤忌将政府公文不改一字直接转发。要切实提高策划和组织水平,增强主题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群众关心的话题切入,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简言之,就是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说群众最想听的事。
专题推荐:
应对(7)舆情(14)基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