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印度法律法规,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1-04-23日讯:
1.印度的法律制度
古代印度法律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古代印度法律的产生、发展和一般规律;掌握古印度奴隶制法律的渊源,基本特点、基本制度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发展和渊源古代印度法律是公元6世纪以前整个南亚次大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各奴隶制法的总称。一、产生1、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后,印度有了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
是印度最古老而神圣的法律渊源。2、前7世纪,原始吠陀教演变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推崇并维护种姓制度。
二、发展和演变1、由于奴隶制的发展和劳动群众反抗斗争的加剧,前6世纪,佛教以反对婆罗门教而登上历史舞台。佛教法日益广泛传播,前3世纪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
2、公元4世纪左右,由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义以及民间信仰演化为印度教(新婆罗门教)。印度教是融合法经和佛教法中的法律准则而成。
三、渊源(一)吠陀“吠陀” 印度最早的传世文献,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是印度最古老而神圣的法律渊源。(二)法经解释并补充吠陀的经典,附属于吠陀。
(三)法典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古来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以《摩奴法典》为最著名。
注、什么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它较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
该法典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传播到东南亚及远东地区。(四)佛教经典总称:三藏(经藏、论藏、律藏),佛教法的中心内容为“五戒”。
(五)国王诏令。第二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制度一、种姓制度注、1、什么是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
根据婆罗门教法的规定,各种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是截然不同的。最高种姓为婆罗门,即祭司种姓,掌握宗教祭祀大权;第二种姓为刹帝利,即武士种姓,掌握军政大权;第三种姓为吠舍,从事商业或农业生产,属平民种姓;第四种姓是首陀罗,从事低贱职业,多数为奴隶。
婆罗门教法所推崇和维护的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基本制度。2、法典举例二、注重保护高等种姓的所有权三、高等种姓的债权受到特别保护四、婚姻被认为是神意的结合,严格维护种姓内婚制,高等种姓一夫多妻,而低等种姓则一夫一妻五、不同种姓同罪异罚六、诉讼制度上缺乏统一而固定的法院组织,神明裁判第三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一、古代印度法律的特点(一)与宗教密不可分印度宗教众多,影响印度法律的结构、体系,使它异常复杂;法律与宗教密切联系,宗教教义依靠法律的力量贯彻实施,法律又依赖教义和信仰得以执行;(二)公开宣扬社会的不平等,将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权利义务用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种姓制度。
是“种姓法”。(三)汇合法律、伦理、道德和哲学为一体,法典实质上是它们的混合物。
缺乏独立地位。二、古代印度法律的历史地位(一)在印度法制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二)印度法系何为印度法系(死法系——历史遗迹)?法系是比较法学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法系一般是指由若干国家和地区的、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的总称。法系并不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的总称,而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的总称。
由于对法系这一概念没有精确的解说,因此,学者们对世界上的法律应划分为几种法系也是各执一词。有学者主张分为二大法系,即死法系和活法系,前者包括巴比伦、埃及等类型,后者包括英美、法德等类型。
大多数学者主张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日本学者大多主张分为东洋和西洋两大法系。
有学者主张分为三大法系,即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或分为原始民族法系、东洋系和希腊、罗马法系。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是否构成一个与西方两大法系并列的一个法系,在战后西方法学界一开始是有争论的。
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在结构、形式方面同民法法系相似,因而应属于民法法系的一个分支而不应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系。但占优势的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由于在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方面根本不同于西方法律,因而应成为一个独立的法系。
为此,有的西方比较法学家在战后对传统的法系概念作了新的解释,将“法系”一词的含义扩大到包括不同社会制度的法律。这里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比较法学家往往将当代中国的法律列为“三个主要法系”之外的某种次要法系之一。
有学者主张分为四大法系,即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有学者主张分为五大法系,即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中华法系,或分为古代东方法律文化(埃及、楔形文字和希伯来法系)、古典古代法律文化(希腊、罗马、教会和海商法系)、北方法律文化(日耳曼、斯拉夫、凯尔特法系)、英美法律文化(英吉利、美利坚法系)和东洋法律文化(中国、印度、伊斯兰、日本等法系)。
中华法系是指前5世纪的《法经》到7、8世纪的《唐律》(包括唐高祖的《武德律》、唐太宗的《。
2.印度保障措施法律法规包括哪些呢
印度有关保障措施的法律法规包括:1997年《财政法案》、1975年《海关关税法》(the customs tariff act,1975)、1997年《海关关税(保障措施税的确认和评估)规则》(customs tariff(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safeguard duties)rules1997)。
1997年《财政法案》第五章“间接税”中,包含了1975年《海关关税法》经修订后加入的8b部分,该部分是实施保障措施关税的条款,概括规定了印度中央政府经过调查后,确定产品进入印度的进口数量增加,并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可以以官方公报公告的形式,对该产品实施保障措施税;8b部分还概括地对临时保障措施税以及保障措施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规定,包括“国内产业”、“严重损害”和“严重损害威胁”等。 1977年的《海关关税规则》主要规定了保障措施税的确认和评估。
3.古印度的法律条文,它们说明了什么社会关系
1古印度法的特点是:(1)结构体系异常复杂.古印度宗教众多,先后兴起了婆罗门教,佛教和其他较小宗教,因而相应出现了婆罗门教法和佛教法.每一种法又有各种不同的渊源,如婆罗门教法的吠陀经,法经,法典,佛教法的三藏,这两种法的渊源又有交叉,如婆罗门教法的主要渊源《摩奴法典》又是佛教法的渊源之一.(2)法律与宗教紧密结合.宗教在古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法律和宗教的关系密不可分,宗教经典是基本法律渊源,法律汇编也包括宗教教义;法律要依赖宗教去贯彻实施,宗教也要凭借法律去有效传播,二者互为补充.(3)严格维护种姓制度.种姓制是古印度的一种严格等级制,它把居民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各种姓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均有严格区分,职业世袭,种姓之间永远不能混杂.古印度法严格维护这一制度.(4)法律汇编是法律和宗教,哲学,伦理道德的混合体.2我认为只要是古印度在法律条文中将宗教教义通过法律的形式传达给人们以迫使他们接受这样而来的森严的等级制度,更多的体现了奴隶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