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信息安全标准与法律法规论文,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1-05-06日讯:
1.计算机网络安全法规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阐述了防范的安全策略。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
但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结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性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致使网络易受黑客、怪客、恶意软件和其他不轨的攻击。因此,计算机网络的防范措施应是能全方位针对不同的威胁,这样才能确保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可能是人为的,也可能是非人为的;可能是外来黑客对网络系统资源的非法使有。 (一)计算机病毒:面临名目繁多的计算机病毒威胁计算机病毒将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严重破坏,使网络的效率和作用大大降低,使许多功能无法使用或不敢使用。
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病毒活跃在各个网络的每个角落,如近几年的“冲击波”、“震荡波”、“熊猫烧香病毒”给我们的正常工作已经造成过严重威胁。 (二)人为的无意失误:如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用户将自己的账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三)人为的恶意攻击: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还有就是网络侦查,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
这两种攻击均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 (四)网络软件的缺陷和漏洞:网络软件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无缺陷和无漏洞的,然而,这些漏洞和缺陷恰恰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
另外,软件的“后门”都是软件公司的设计编程人员为了自便而设置的,一般不为外人所知,但一旦“后门”洞开,其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五)物理安全问题。
物理安全是指在物理介质层次上对存贮和传输的信息安全保护。如通信光缆、电缆、电话线、局域网等有可能遭到破坏,引起计算机网络的瘫痪。
二、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策略 (一) 加强安全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工作。一定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所采用 的技术条件,参照有关的法规、条例和其他单位的版本,制定出切实可行又比较全面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
主要有: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场地与实施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软件安全管理制度、密钥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切不能流于形式,重要的是落实和监督。
另外,要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真正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复杂性。只有依靠人的安全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物理安全策略。对于传输线路及设备进行必要的保护,物理安全策略的目的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攻击;验证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防止用户越权操作;确保计算机系统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
(三)访问与控制策略。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也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
各种安全策略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但访问控制可以说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 1.入网访问控制。
入网访问控制为网络访问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用户的入网访问控制可分为三个步骤: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账号的缺省限制检查。
2.网络的权限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
用户和用户组被赋予一定的权限。网络控制用户和用户组可以访问哪些目录、子目录、文件和其他资源。
可以指定用户对这些文件、目录、设备能够执行哪些操作。 3.属性安全控制。
当用文件、目录和网络设备时,网络系统管理员应给文件、目录等指定访问属性。属性安全控制可以将给定的属性与网络服务器的文件、目录和网络设备联系起来。
属性安全在权限安全的基础上提供更进一步的安全性。网络上的资源都应预先标出一组安全属性。
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对应一张访问控制表,用以表明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能力网络的属性可以保护重要的目录和文件,防止用户对目录和文件的误删除、执行修改、显示等。 4.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
网络允许在服务器控制台上执行一系列操作。用户使用控制台可以装载和卸载模块,可以安装和删除软件等操作。
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控制包括可以设置口令锁定服务器控制台,以防止非法用户修改、删除重要信息或破坏数据;可以设定服务器登录时间限制、非法访问者检测和关闭的时间间隔。 5.防火墙控制。
防火墙是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它是一个用以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某个机构网络的屏障,也可称之为控制进/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在网络边界上通过建。
2.计算机网络安全法规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阐述了防范的安全策略。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
但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结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性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致使网络易受黑客、怪客、恶意软件和其他不轨的攻击。因此,计算机网络的防范措施应是能全方位针对不同的威胁,这样才能确保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可能是人为的,也可能是非人为的;可能是外来黑客对网络系统资源的非法使有。 (一)计算机病毒:面临名目繁多的计算机病毒威胁计算机病毒将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严重破坏,使网络的效率和作用大大降低,使许多功能无法使用或不敢使用。
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病毒活跃在各个网络的每个角落,如近几年的“冲击波”、“震荡波”、“熊猫烧香病毒”给我们的正常工作已经造成过严重威胁。 (二)人为的无意失误:如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用户将自己的账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三)人为的恶意攻击: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还有就是网络侦查,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
这两种攻击均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 (四)网络软件的缺陷和漏洞:网络软件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无缺陷和无漏洞的,然而,这些漏洞和缺陷恰恰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
另外,软件的“后门”都是软件公司的设计编程人员为了自便而设置的,一般不为外人所知,但一旦“后门”洞开,其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五)物理安全问题。
物理安全是指在物理介质层次上对存贮和传输的信息安全保护。如通信光缆、电缆、电话线、局域网等有可能遭到破坏,引起计算机网络的瘫痪。
二、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策略 (一) 加强安全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工作。一定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所采用 的技术条件,参照有关的法规、条例和其他单位的版本,制定出切实可行又比较全面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
主要有: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场地与实施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软件安全管理制度、密钥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切不能流于形式,重要的是落实和监督。
另外,要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真正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复杂性。只有依靠人的安全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物理安全策略。对于传输线路及设备进行必要的保护,物理安全策略的目的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攻击;验证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防止用户越权操作;确保计算机系统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
(三)访问与控制策略。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也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
各种安全策略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但访问控制可以说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 1.入网访问控制。
入网访问控制为网络访问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用户的入网访问控制可分为三个步骤: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账号的缺省限制检查。
2.网络的权限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
用户和用户组被赋予一定的权限。网络控制用户和用户组可以访问哪些目录、子目录、文件和其他资源。
可以指定用户对这些文件、目录、设备能够执行哪些操作。 3.属性安全控制。
当用文件、目录和网络设备时,网络系统管理员应给文件、目录等指定访问属性。属性安全控制可以将给定的属性与网络服务器的文件、目录和网络设备联系起来。
属性安全在权限安全的基础上提供更进一步的安全性。网络上的资源都应预先标出一组安全属性。
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对应一张访问控制表,用以表明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能力网络的属性可以保护重要的目录和文件,防止用户对目录和文件的误删除、执行修改、显示等。 4.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
网络允许在服务器控制台上执行一系列操作。用户使用控制台可以装载和卸载模块,可以安装和删除软件等操作。
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控制包括可以设置口令锁定服务器控制台,以防止非法用户修改、删除重要信息或破坏数据;可以设定服务器登录时间限制、非法访问者检测和关闭的时间间隔。 5.防火墙控制。
防火墙是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它是一个用以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某个机构网络的屏障,也可称之为控制进/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在网络边界上通过建。
3.网络安全论文
【校园网安全防护的几点建议】 随着国家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网络进行教学和管理,同时,通过 Internet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不再受国家、地区、学校、学科的限制,学生能够充分享受教育的多面性、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选择性。
但与此同时,愈演愈烈的黑客攻击事件以及非法信息的不断蔓延、网络病毒的爆发、邮件蠕虫的扩散,也给网络蒙上了阴影。在高速发展的校园网及远程教育网络系统中也同样存在着威胁网络安全的诸多因素。
一般来讲,中小学校园网在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威胁虽然也主要来自于病毒和黑客入侵,但其要防护的重点则有着特定的需求。对于校园网而言,需要加强安全防范和管理的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防范病毒入侵 目前,网络中存在的病毒已经不计其数,并且日有更新。
而随着红色代码、Nimda、SQL Slammer等病毒的一再出现,病毒已经成为一种集成了蠕虫、病毒和黑客工具的大威胁,同时其利用邮件这一应用最广泛的手段,随时准备毁坏数据、致瘫网络。 二、监控网络流量 Internet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信息错综复杂,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访问和浏览各类站点,包括色情、暴力及游戏等不良站点。
各种非法、有害的信息:色情的、暴力的,甚至邪教的歪理邪说等,都会通过Internet肆无忌惮地涌入校园,使中小学生这一未成年特殊群体极易受到上述信息的不良诱导,在其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灰色烙印。 【试论网上信息的安全性问题】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显得日益重要。
国家对此十分重视,1997年国务院信息办立项筹建中国互联网络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 1998年10月成立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1999年2月该中心及其安全测评实验室分别通过中国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和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正式对外开展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工作。 一、网上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不可避免地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这种侵犯将因为互联网比其他媒体更有广泛的影响而加重侵权的严重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可以不上网,但是他的合法权益被他人通过互联网侵犯却是有可能的,因此,加强与互联网相关的立法建设,对于全体国民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要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研究、建设的统一管理,使之纳入有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
当前我国的信息与网络安全研究处在忙于封堵现有实际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阶段。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组织下,从基础研究入手,为我国信息与网络安全构筑自主、创新、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基础构件的支撑,推动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世界是人类现实世界的延伸,是对现实社会的虚拟,因此,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法律条款还是适用于互联网的。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只不过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各种法律在互联网上同样适用,有关互联网的运行规则应和其他媒体一样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制的制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了规范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为,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互联网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游戏规则”。 互联网一贯以信息自由著称,据此有人认为实施有关互联网的立法会限制网络的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如同现实世界一样,没有绝对自由,如果网络失去规则,那么自由也就无从说起,这一点已经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最近,针对网上日益猖撅的不法行为,许多国家都已经着手加强网上立法和打击不法行为的力度,中国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广大网民提供一个更加自由的空间。
因为文章太长会眼花缭乱,我以摘要截取的形式附上原文地址,希望楼主能够得到帮助。
4.请帮忙找篇网络管理和安全的论文3000字以上,谢谢支持
一、网络安全 由于网络与Internet广泛使用,数据在存储和传输中可能被盗用。
暴露或篡改,网络软件也可能遭受恶意程序的攻击而使网络瘫痪,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主要是:1、为用户提供可靠的保密通信。2、设计安全的通信协议3、对接入网络的权限加以控制,防止什么人都可以访问网络。
一般来说网络安全包括防火墙、加密与论证、网络安全扫描、网站监控与侦测、备份与恢复等多种技术。二、网络管理的功能 用软件的手段对网络上的通信设备及传输系统进行有效的监视、控制、诊断和测试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即称为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网络服务提供、网络维护、网络处理。为了支持各种网络的互联管理要求,OSI网络管理标准将开放系统的网络管理功能划分成五个功能域: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和记帐管理。
三、网络管理协议 网络管理协议是代理和网络管理软件交换信息的方式,它定义使用什么传输机制,代理上存在何种信息以及信息格式的编排方式。常用的有SNMP和RMON。
1、SNMP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TCP/IP协议簇中的一个应用层协议。它使网络设备彼此之间可以交换管理信息,使网络管理员能够管理网络的性能,定位和解决网络故障,进行网络规划。
SNMP的网络管理模型由三个关键元素组成,即被管理的对象、代理(agent)和网络管理系统(Network Managenment System)。2、RMON(Remote Monitoring) RMON的中文含义是远程监控,它是关于通信量管理的标准化规定,其目的就是要测定、收集网络的性能,为网络管理员提供复杂的网络错误诊断和性能调整信息。
四、相关的法律法规 下表列出了我国关于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表 我国关于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相应法律、法规 发布部门 时间 维护网络安全的决定 刑法 2000.1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国务院 2000.9.25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国务院 2000.9.25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信息产业部 2000.11.7 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 信息产业部 1999.9.7 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 教育部 2000.6.29 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0.4.29 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1.7.9 五、网络管理的相关技术1、网络病毒及其防范 (1)定义 计算机病毒是一些人为编制的程序,通过非授权人侵而隐藏在执行程序或文件中,当计算机运行时,病毒能自身复制或有修改地复制到其他程序中,破坏正常程序的执行和数据安全,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具有相当大的破坏作用。计算机病毒一般由传染部分和表现部分组成,传染部分负责病毒的传播扩散,表现部分又可分为计算机屏幕显示部分及计算机资源破坏部分,表现部分是病毒的主体,传染部分是表现部分的载体,表现和破坏是有条件的,条件不满足或电动机不成熟是不会表现出来的。
(2)分类 按病毒的寄生媒介分为入侵型病毒、源码型病毒、外壳型病毒、操作系统型病毒。按病毒的表现性质分 良性病毒: 只扩散和感染,浪费一些存储空间,降低系统工作效率。
恶性病毒:可破坏系统的资源如破坏数据、删除文件、格式化硬盘等。按病毒感染的目标分 引导型病毒:此类病毒使磁盘引导扇区内容转移取而代之的是病毒引导程序。
文件型病毒:它可将病毒和程序嵌入到可执行文件中并取得执行权。混合型病毒:此类病毒既可感染磁盘引导扇区也可感染可执行文件。
(3)主要特征 传染性、隐蔽性、破坏性、扩散性。(4)防治 可利用软件或硬件技术来检测和消除计算机病毒,目前经常使用的有防病毒软件如金山毒霸、瑞星杀毒软件和防病毒卡。
在计算机网络中,则采用多层防御系统,从网络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来看,多层防御的网络防毒系统由用户桌面、服务器、Internet网关和防火墙四部分组成,而且具有层次性、集成性、自动化三个特点。2、黑客及黑客入侵 黑客常常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登录到他人的网络服务器甚至是连接在网络上的单机,并对网络进行一些未经授权的操作。
黑客攻击网络计算机的手段主要有非授权访问、破坏数据完整性、拒绝服务攻击、利用网络传播病毒等。而对黑客的防范主要采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管理手段三者的有机结合来进行。
3、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Firewall)是指一种由软件或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处于企业或网络群体计算机与外界通道(如Internet)之间,限制外界用户对内部网络访问及管理内部用户访问外界网络的权限机制。防火墙一般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以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潜在破坏性的侵入。
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分离器,一个限制器,也是一个分析器,有效地监控了内部网和Internet之间的任何活动,保证了内部网络的安全。根据防火墙的位置可分为内部防火墙和外部防火墙。
内部防火墙的任务经常是在各个部门子网之间进行通信检查控制,外部防火墙则将企业网与外部Internet隔离开来。但是防火墙并不是万能的,如它无法防止来自防火墙内侧的攻击,一般来说防火墙擅长于保护设备服务而不擅长保护数据。
5.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都有哪些
以下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谢谢:)
一. 2000年以前 2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2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6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8
1.4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11
1.5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13
1.6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 16
1.7 涉及国家秘密的通信、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审批暂行办法 19
1.8 商用密码管理条例 22
1.9 科学技术保密规定 25
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29
1.11 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 33
1.12 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 35
1.13 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 38
二. 2000年 41
2.1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 41
2.2 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 43
2.3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45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48
2.5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60
2.6 联网单位安全员管理办法 61
三. 2001年 63
3.1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63
四. 2002年 68
4.1 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管理办法 68
五. 2003年 71
5.1 广东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71
六. 2004年 72
6.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72
七. 2005年 77
7.1 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 77
7.2 商用密码产品销售管理规定 79
7.3 电子认证服务密码管理办法 82
7.4 商用密码科研管理规定 83
7.5 商用密码产品生产管理规定 85
7.6 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 88
7.7 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 91
八. 2006年 96
8.1 关于加强新技术产品使用保密管理的通知 96
8.2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97
九. 2007年 102
9.1 商用密码产品使用管理规定 102
9.2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103
9.3 境外组织和个人在华使用密码产品管理办法 111
十. 2009年 113
10.1 刑法修正案(七)关于信息安全的修订与解读 113
10.2 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 114
十一. 2010年 119
11.1 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 119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122
11.3 中央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暂行规定 129
6.2015目前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3000字
21世纪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在带来信息资源共享等极大便利,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网络安全问题,并成为信息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社会需求最大的研究方向,不仅关系到企事业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对网络系统的正常使用、以及用户资产和信息资源的风险,也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仅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热门研究和人才需求的新领域。
国内外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
【案例1】我国网络遭受攻击近况。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监测和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CNVD发布的数据,2014年2月10日至16日一周境内被篡改网站数量为8965个,比上周增长79.7%;境内被植入后门的网站数量为1168个;针对境内网站的仿冒页面数量为181个。其中,政府网站被篡改418个、植入后门的35个。感染网络病毒的主机数量约为69万个,新增信息安全漏洞280个。
另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的数据显示,中国遭受境外网络攻击的情况日趋严重。CNCERT抽样监测发现,2013年1月1日至2月28日,境外6747台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控制了中国境内190万余台主机;其中位于美国的2194台控制服务器控制了中国境内128.7万台主机,无论是按照控制服务器数量还是按照控制中国主机数量排名,美国都名列第一。
国内外网络安全威胁的现状及主要因由,主要涉及以下5个方面:
(1)法律法规和管理不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国内外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等在解决信息资源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等方面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显得相对滞后且不够健全与完善。出现了一些企事业机构或个人用户法制观念淡薄,对网络风险和隐患不甚了解,网络安全意识不强、自身管理措施和方法不完善等问题,甚至出现内部监守自盗案件。重技术、轻管理和网络安全知识不够普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2)企业和政府的侧重点不一致
政府注重信息及网络安全的可管性和可控性,企业则注重其可用性、效益和可靠性。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OSI协议及美国政府组织的KRS系统等,由于不受企业欢迎而难以实施和推广。在一些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对网络安全技术重视不够,经费投入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或时常被挤占或挪用。
(3)网络安全规范和标准不统一
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统一技术的规范标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施。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网络技术最先进且对网络安全很重视,也同样存在网络安全规范和标准等问题。西欧国家则实行另一套信息安全标准,在原理和结构上与美国也有异同。
(4)网络安全技术和手段滞后
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快速发展,伴随的各种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网络攻击及计算机病毒变化多端。相应的网络安全技术和手段相对滞后,更新不及时、不完善。
(5)网络安全风险和隐患增强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和其他各种业务的应用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分散性等特点,以及网络系统及协议等从设计到实现自身存在的安全漏洞、缺陷和隐患,致使网络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和威胁,详见1.2.3介绍。各种恶意攻击、计算机病毒、垃圾邮件和广告等也严重影响了网络的正常应用。全球平均不足15秒就发生一次黑客入侵事件,全世界每年因网络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亿美元。
注意: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常被称为网络安全技术的三大主流。这些传统的安全“老三样”为网络安全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却具有一定局限性,也存在许多新的问题: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滞后于实际的发生各种新病毒及繁衍变异。用户在系统中安装了防火墙后,却难以避免垃圾邮件、病毒传播和拒绝服务的侵扰。入侵检测技术在提前预警、精确定位、实时交互、整体性、漏报误报率和全局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另外,内网的安全还包含安全策略的执行、外来非法侵入、补丁更新及合规管理等问题。
摘自: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贾铁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
7.《论手机短信的法律法规》应该从哪些方面论证
浅谈手机短信息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2009-12-01 18:13:38 来源:代写工程硕士论文 作者:代写工程硕士论文 难以有效规制手机短信息为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沟通更加方便快捷,尤其是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进一步扩展了手机短信息的交流空间,逐渐形成了“点对点”与“点对面”的交叉复合传播模式。
手机短信息作为第五媒体的传播方式之一,具有方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手机短信息的法律规制研究便自由、覆盖面广、迅速便捷、经济实用等优点,以其“短、快、新、奇”的模式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发展飞速。2007年全球手机用户已经达到31亿,手机短信息发送量是1.9万亿条,短信营收额520亿美元。
而在我国,2005年手机短信息发送量为3046亿条,比上一年增长39.9%;2006年的发送量接近4300亿条,同比增长41%;2007年的发送量达到5921亿条,同比增长37.8%,用户数达到5.47亿。三年来,手机短信息发送量每年的涨幅都接近40%,短信产业的收入早已超过500亿,“拇指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机短信息市场每年几百亿元的收入促进了通讯产业的迅猛发展,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手机短信息的发展传播也不例外。
手机短信息作为第五媒体的传播方式之一,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比传统媒体和传统通讯具有更好的传播和沟通功能,实现了以手机为载体的第五媒体所具有的通讯工具性;另一方面,具有传统媒体和传统通讯方式代写工程硕士论文所不具有的主体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垃圾短信),同时使得对手机短信息的治理成为必要。对手机短信息的负面影响—垃圾短信20,主流观点认为:手机短信息的治理存在诸多的法律依据,垃圾短信发送者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据短信内容和违反法律的不同而不同。
但笔者认为,目前的理论观点及其指导下的具体措施有点标本混淆,手机短信息作为互联时代的产物,互联技术视角的欠缺,使得对其治理隔靴搔痒。 (一)现有的互联网法律中,治理手机短信息可援用的法条极为有限我国对互联网内容的管理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由于上述行政法规制订之时,短信息通信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客观上也不可能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公众通信方式进入立法者的视野。这些调整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的综合性法规,涉及手机短信息非常有限,难以对短信息通信这种具体的通信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规范和调整,目前可以援用的主要有: 20目前,对于垃圾短信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
业界普遍认为,垃圾短信是批量发送的、内容违法或违规,或具有广告信息内容或以恶意报复他人为目的,未经接受者同意并且在客观上对接受者造成骚扰的短信。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手机短信息的法律规制研究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第15号令自2003年2月10日起施行《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中,本办法所称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是指通过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信息网络,将视听节目登载在网络上或者通过网络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在线收看或下载收看的活动,包括流媒体播放、互联网组播、数据广播、IP广播和点播等。
2、文化部审议通过《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文化活动是指提供互联网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的活动,主要包括:(二)将文化产品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计算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收音机、电视机、游戏机等用户端,供上网用户浏览、阅读、欣赏、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二)现有的手机短信息的法律法规针对性不强,效力层次低第五媒体是一个新领域中发生的新问题,尤其是手机短信息作为一种当前通信技术下第五媒体的主要传播方式,还在发展之初,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有的己暴露出来,有的正在逐渐暴露,有的恐怕还在孕育之中。
目前对短信规制问题的认识,在总体上还处在相当初始的阶段,在它所涉及的许多方面,人们还没有达成共识,特别是离形成较为成熟的法律制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新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传统的行为方式已有深刻的区别,法律上应当如何认定这种新变化?应当给予新的信息传递方式(手机短信息)什么样的法律地位?目前的法律并无相关规定。
虽然信息产业部及其他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力图对滥用短信平台从事违法犯罪等危害社会利益和用户人身财产权益的行为进行治理,但比较分散、不系统,并且立法的位阶不高,在实践中没有相应的法律权威。这些规范性文件主要针对的主体是运营商和SP,对于一些个人不法分子利用短信从事违法犯罪行为制约作用不强,难以解决垃圾短信。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