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新闻,党建新农村建设,蔷靖潞影,杨雨婷 张书记
 
位置: 亚洲金融智库网 > 舆论公关 > 正文

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时间:2021-05-07 12:54
本文关于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据亚洲金融智库2021-05-07日讯:

1.事故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有哪些

关于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规定散见于各类法律以及行政法规之中。现按大类梳理一二。

安全保护类: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关于原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

交通救援类: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搜救民用航空器规定等;

应急管理类: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医疗卫生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2.事故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有哪些

有关法律:《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消防法》、《突发事件应对法》。

有关法规:《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部门规章:《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

规范性文件,标准等。 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4类,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四级。 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部门预案。

3.什么是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及基本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具有四个明显特点:

一是突然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带有很强的随机性,暴发突然,蔓延迅速,始终处于急速变化之中,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二是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各有各的情况,很难对某一个事件的形成、发展、演变给出一个明确的客观判断。

三是社会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势必会给事发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损失,并很快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四是决策的非程序化。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必须打破常规,省略很多程序,由现场指挥员直接决策,负责指挥处置,而不能按部就班地层层召开会议研究。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

应急管理机制包括隐患排查监控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

4.我国突发事件的相应法律法规

关于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意见 建设部关于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意见 建质[2008]17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山东省、江苏省建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已于2007年8月30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为认真学习和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规范和加强建设系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意义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明确了应急管理主体、原则、体制、机制、程序、责任等内容,全面、系统地规范了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学习和贯彻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增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事件造成的严重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要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应对法公布实施的重大意义,深入学习和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依法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全面加强建设系统应急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建设系统突发事件。

二、积极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和学习 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贯彻实施要求等,通过有关媒体以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报道。各地要组织有关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安全监督执法人员,以及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企业,城市供水、排水、供气、集中供热、公共交通等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急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基层作业人员,认真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全面了解这部法律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与自身职能或业务相关的内容。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学习,并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专题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组织好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学习活动。通过深入的宣传和学习,使有关人员熟悉和掌握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原则、程序、措施以及相关的权利义务,进一步落实责任,提高能力,有效防范和应对建设系统突发事件。

三、做好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 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国务院、建设部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职能和业务范围,按照有关突发事件分类分级标准,明确应对分工和责任。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配备充足人员,制定和完善基本工作制度。

二是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动态管理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制订和完善适用于本地区、本级别的相应预案。

预案内容应当包括应急组织指挥体系、预防预警机制、处置程序、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重建等具体内容,并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按规定适时修订应急预案,不断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制订演练计划和方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实战能力。

三是各地要结合城乡规划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强城乡规划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衔接与协调。在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和修改中,要符合突发事件预防、处置的需要,在制定城市规划时,一些高危险企业和单位应当安排远离城市商业区和居民住宅区,制定乡村规划时,在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不应安排村民居住点。

要根据突发事件应对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本城市易发事件的性质、特点以及本城市的地形、地质、地貌、环境等特点,前瞻性地规划建设有关设施设备。要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合理安排公园、城市广场、公共绿地、体育场等场所并配备必要设施,并考虑在城市商业中心、大型住宅区等区域,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和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安全隐患及危险源的排查力度。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要结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点行业安全隐患排查以及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组织对在建和已经投入使用的大型公共建筑、城市桥梁和供水、排水、供气、城市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等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调查、登记和风险评估,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应急数据库系统,并加强监控和整改。

五是要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投入,根据地区特点和工作实际,开展对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应急资源的调查与登记,保障应急资金和人员,加强必要物资、装备和设。

5.哪位大虾能告诉我企业制定应急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有哪些吗

企业制定应急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主要有:

1、有关法律:

《安全生产法》(第17、33、68条规定);

《突发事件应对法 》 (第17、18、23、26条等规定);

《职业病防治法》;

《消防法》等。

2、有关法规: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条例》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

《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第49、50条);

《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第7条);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31条)等;

地方或行业的其他相关法规。

3、其他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

其他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等。

6.简述我国应急法律规范体系

我国应急法律规范体系的建立是在当今天灾与突发性事件增多的情况下,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前提下,本着以人为本,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制度。

从其调整的对象与范围来分,可以分为:应对自然灾害的法律法规、应对公共安全方面法律法规、应对公共卫生及畜禽类疫情法律法规、应对国家紧急状态及动员类法律法规、应对科技发展及利用科技手段发生责任事故类法律法规、经济安全类应急法律法规、产品质量安全类法律法规。具体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名称自行查找增添。

7.应急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哪些

企业应急管理制度:

1.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规范公司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2.应急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快速反应”的原则,

3.应急管理分“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物资保障等。

4.成立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主管安全生产副经理、矿长为副组长,安监科长、各采区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制度领导小组。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安监科,并负责日常管理

5.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与修订。公司应急管理制度领导小组负责预案的编制、修订。预案要符合《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并保持与上级部门预案的衔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实际演练情况,适时修订《预案》,做到科学、易操作。

6.应急管理培训。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员应急管理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事故预防、危险辩识、事故报告、应急响应、各类事故处置方案、基本救护常识、避灾避险、逃生自救等。

7.应急演练。根据年度应急演练计划,每年至少分别安排一次桌面演练和综合演练,强化职工应急意识,提高应急队伍的反应速度和实战能力。安监科负责做好演练记录和总结。

8.应急通讯设备保障。公司要对电话、对讲机、手机等通讯器材进行经常性维护或更新,确保通讯畅通。

9.应急救援物资保障。根据公司预案做好应急救援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工具、材料、药品等保障工作。确保经费、物资供应,切实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并对应急救援设备、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测、维护、更新,确保性能完好。

10.应急处置。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应急救援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做好安置工作。

11.成立兼职救护队,人员由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组成,并进行经常性训练,熟练掌握基本的救护常识和救援能力。

12.应急救援协议。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及相关部门的预案和应急组织相衔接。

8.应急救援相关标准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项目部,在编制《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计划》中的一部份内容,其目的及作用机理等摘录如下: 3·3·7事故的应急救援 3·3·7·1目的 对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确定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建立并保持应急计划和响应管理,以防止和减少事故及可能带来的疾病、伤害和环境影响。

3·3·7·2职责 1、项目经理负责应急救援(预案)的审批,并上报公司审批。 2、项目副经理负责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及审批后的实施。

3、各职能部门按预案要求配合执行。 3·3·7·3应急救援预案编制 1、项目副经理应组织项目部相关人员,结合工程特点,识别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确定潜在的重大事故和紧急情况,组织项目技术人员编制应急救援预案。

2、应急救援预案应具备下列基本要素:(内容) A、根据环境、安全应急的目的不同,识别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 B、可能发生的事故名称、性质、后果; C、成立应急领导小组,明确指挥、成员间的职责权限、义务、关键人员名单; D、与内外部的联系方式(包括消防、医疗急救等) E、应急器材设施、设备的配置(包括报警系统、应急照明和动力逃生工具、安全避难场所、安全开关和切断阀、消防设备、急救设备、通讯设施等)以及维护方式; F、报警联络步骤、方式、疏散路线、程序、救援措施等; G、预案演练(培训)计划及设备有效性测试计划。 3、存在潜在危险因素的项目应列入应急预案中,如火灾、触电、台风、高处作业,塔吊及起重吊装、井架、脚手架倒塌、混凝土支模板垮塌、食物中毒、有毒有害气体排放等。

4、当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施工,且施工过程可能发生潜在事故时,项目部应对预案的可行性进行试验(或演练),确保预案的有效。 5、项目部应根据批准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人员培训、预案演练,使员工掌握必要的应急知识,并配备必需的应急设备、物资,做到组织全、责任明、方法清、设施齐。

3·3·7·4应急响应 1、事故或应急事件发生后,项目部应按预案要求做好下列工作: A、成立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各就各位; B、根据预案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分工落实,实施抢险救援工作; C、立即上报事故情况(消防、公安及主管部门); D、采取措施防止事故(事态)扩大,根据事故性质、类型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 E、保护事故现场、配合事故调查人员进行调查取证; F、通讯联络、车辆调度、组织伤员救护等。 2、事故发生后,项目经理部应配合事故的调查、分析,并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3·3·7·5应急救援预案评审及纠正 1、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项目部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应急预案效果进行分析、评审,对评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纠正和改进措施,及时调整不适宜的应急措施。 2、项目部应根据预案进行演练,对预案演练效果作出评价,必要时对预案作出修订。

3、项目部应根据演练中设备、设施的测试情况,及时更换不适宜的设备、设施,对组织人员的不符合进行调整,确保预案的良好状态。

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专题推荐: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上一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洲金融智库网版权所有
  亚洲金融智库网主要提供风险管控,网络安全,舆论公关,金融法务,金融培训等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