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如何理解新闻媒介是舆论信息的把关人,据
亚洲金融智库2021-05-20日讯:
媒介的“把关”对于真实地表现新闻事件具有一定限制作用,它对信息呈现的不完整性、主观性阻碍了新闻事实对于受众的全景式呈现,受众接收到的是残缺不全的信息资源和有限的视角表达。换句话说,公众很难达到完全获知真实世界状貌的层次水平。从宏观角度来讲,媒介组织有限的资源空间、自身的特质和事实本身的复杂性使媒介的“把关”作用必要而合理,也因此决定了新闻真实不可能做到绝对化实现。
媒介组织应坚持的真实性原则
是否在媒介“把关”的背景下,新闻的真实性就无法实现?答案是否定的媒介的把关与新闻真实性原则并非不可兼得。
首先,从微观角度来说,媒介的把关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于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把握上,对已发生事实本身的报道干扰较小;即使我们不能尽收全局,真实地再现发生的每一个新闻事件和事件中的每一个细节,但我们可以做到对已经或即将在媒介上呈现的事实负责。陈力丹教授曾讲:新闻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既然媒体无法实现对客观世界完整的真实呈现,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客观而理性的报道手法拉近与某一新闻事实的距离,让受众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真实而无疑义的,这是与虚假新闻,陷阱新闻相对立的概念系统,一切以事实为准。
其次,媒介应该处于对真实不断探寻和追求的过程之中,跟踪采访,持续报道,以信息资源的完善逐步接近真实。比如对于英国BBC男主播萨维尔性丑闻案的逐步揭露,事件的清晰度和公开度在不断提高,满足了公众作为舆论监督者的知情权,也为受害人及家属讨回了道义上的公正。总体而言,尽管媒介自身的特性决定其必须要对信息做出相应的把关,但记者工作中对真实性原则的坚守,编辑的审查眼光和选择信息能力,受众的多方面接触和理性判断,依旧可以使新闻真实在媒介环境中动态而相对地存在。
新媒体时代“把关”与真实性的关系
如果说传统媒介可以为我们展现新闻事件中的几个点,那么新媒体就可以看做对事件的全面铺开和多元呈现。在不同的媒介特征中,把关人的定义和作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媒介中“把关人”概念较为明晰,有确定的身份识别和固定的角色设定,对于信息的审查和甄别较为容易。传统大众媒介的层级控制使新闻真实不是把关过程应考虑的重点,审查者可能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信息价值、媒介立场、受众取向等要素中。但网络的舆论环境中,话语权掌握在每一个网络公民手中,讯息的发布,意见的表达不再受限,变得无比方便而寻常。每个人都可以称为媒介的把关人,因此,受众有了更广的范围、更多的渠道去了解新闻世界发生的事情,有助于促进客观全面的新闻真实的实现。但把关人作用的弱化、把关过程的分散化、可执行度的降低,使具体的新闻事件的真实难以在新媒体环境中得以有效贯彻。因此,新闻真实性原则应作为新媒体中媒介把关应首先考虑的因素。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政府引导和控制,还是微观层面的网站编辑和论坛版主的监督管制,都应注重新媒体中新闻的可信度和真实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媒体中,“把关”作用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局限依旧存在,但由于信息的多元化和繁杂性使这种局限逐渐弱化,而对于新闻事件本身的真实性来说,“把关”作用愈发成为实现新闻真实的重要前提,而新闻真实性也成为了媒介“把关”过程重要的原则。
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传统大众媒介的信息源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新闻的采访和制作均由专业新闻工作者承担,其知识储备和媒介素养决定新闻的真实性程度普遍较高,但传统媒介的资源发布空间受限,需要审查者的把关和选择,有针对性地、合理地安排信息结构,因此很难做到全面的新闻事实的展现。新媒体中信息发布者具有分散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源的权威性比传统媒体要低很多,信息发布庞大且杂乱,真假新闻鱼龙混杂,这就造成了信息的广泛呈现和信息自身可信赖度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需要一只有力的手进行调节,这便是新媒体中不可缺少的把关作用。
新闻真实性作为新闻的生命,应当是媒介组织对信息筛选与把关的最基本原则,但这一要求却在新媒体发展的大潮中愈发变得苍白而无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度与可行性愈发将当代媒介把关人置于困境。因此,媒介“把关”在互联网络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将承担着更加艰巨而重要的责任,在信息搜集、制作整合、发布等一系列流程中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信誉度。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专题推荐:
舆论(326)媒介(43)关人(3)